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联合瑞士苏黎世大学医院结合脑网络组图谱和颅内脑电信号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揭示了人类海马体前后亚区执行工作记忆的神经振荡特征及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证明了海马体前后亚区通过3-12Hz频段的同步振荡活动以后海马向前海马的信息传递支持工作记忆加工

相关研究近期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研究员和瑞士苏黎世大学Johannes Sarnthein教授,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瑾副研究员和曹丹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余山研究员、樊令仲研究员和博士生时维阳也参与了此项研究。

论文标题:

Anterior-posterior hippocampal dynamics support working memory processing

论文链接:

https://www.jneurosci.org/content/early/2021/11/22/JNEUROSCI.1287-21.2021

 

图1. 实验范式,电极位置和海马体前后亚区神经振荡模式

研究发现,在工作记忆维持期间海马体前后亚区低频神经振荡活动显著升高,说明海马体前后亚区均参与了工作记忆认知过程。在3-12Hz频段,海马体前后亚区之间相位同步活动增加,且后海马驱动前海马完成神经信息传递,后海马在该频段的相位与前海马的高频幅值存在显著耦合的关系。而这些现象在错误加工工作记忆时则会消失。以上结果说明:海马体前后亚区通过特定的神经信息传递方向支持正确的工作记忆加工。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