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黄铁军🪪与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在“2022搜狐科技峰会”上展开了一场技术、未来与人类的对谈。科幻与现实的边界、科技将给未来带来的变化、科技所引发的伦理问题,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一、谈“感情”
在前沿科技领域,AI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AI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表现在视觉、语言等多个方面。但AI是否具有推理能力和情感能力,这些人类比较复杂的能力,郝景芳提出了疑问。
 
黄铁军表示,讨论这个问题至少要分两个层次。“首先,靠我们今天的这些算法训练产生的这些人工智能,也能让人产生感情共鸣的系统,但它自身没有感情,他只是把人类讲的所有爱听的,不爱听的话都学过了,跟你交流的时候挺像那么回事,你跟它产生了情感共鸣,这不奇怪。”
 
其次,至于AI是否真的能产生感情,对世界有自己的感知和判断,黄铁军对此是乐观的。在他看来,人的感情并不是一个神秘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生理系统,对外界不同的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一旦有了感情的机器,它就有自己的主见了,可以很好的跟人配合,但是总的来说,它有它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我们可以设一些边界,不让它越界,但是总的来说,那个时候的感情交流,也许是某些人更喜欢看到的。”
 

对于人与AI之间是否会产生感情,郝景芳表示,人爱上一个AI太容易了,人太容易移情了,平时家里的杯子,猫猫狗狗都有可能投射感情。但是这是人有感情,不代表AI反过来有感情。AI如果要想真的进化出来这样类似的情感,需要放在相应的生存、死亡、危机的环境下。

 

二、谈发展

AI和人脑到底谁更强,未来两者将会是什么局势,这是贯穿AI发展过程始终的问题。

 

黄铁军表示,AI和人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不过,AI可以模拟出来现实物理世界里的进化,而且这种进化是很快的,比如AI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学习上亿年生物进化带来的一些大脑功能。这种强大的大数据学习能力,可以让AI对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数据进行学习,进而在短时间内磨平差距。

 

黄铁军透露,在一个脑科学的研讨会上,有结论显示,到2026年,把灵长类中最小的一种猴的大脑就可以被解析出来。2026年-2035年的十年间,灵长类最大的脑就能被解析出来。黄铁军推测,再过十年到2045年,和人类大脑一样水平的电脑就可以做出来。

 

不过,人与机器之间,学习成本存在巨大差异。郝景芳表示,人类在进行运算、记忆、推理时,所需的耗电量非常少,只要15W就能够支持对功能运算,但AI其实需要非常复杂的很大的数据阵列,数据中心,耗能非常多。

 

对此,黄铁军表示,这件事要一分为二去看待。第一,人虽然每天三顿饭、耗电几十瓦,就可以支持很多的日常活动,但人是生来就具备这样的大脑,此前亿万年的进化消耗了大量的能量。“用人工智能的话来讲,这是推理过程低能耗,而不是训练过程低能耗。”

 

第二,人的低能耗也是有代价的。说得通俗一点,基本上人的主频只有10赫兹,我们心脏每秒钟跳六七十次,一秒钟只有1赫兹,我们脑的生理过程,脑的神经信号的发放和流转的过程,包括我们身体的肝脏、脾脏,各种器官的差不多是10赫兹。所以,人是一个很低速的系统,一个低速的系统所以它才低能耗。

 

“人其实是在能耗和功能无限之中达到的一个妥协,这也是进化的最低原则。”郝景芳说道。

 

三、谈伦理

不过,AI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可能并不受控。郝景芳举例称,人类舒适的体表区间是二十几度,但是AI觉得它们自己的服务器舒适的区间是零度,它们会把全球的气温调到0度区间,让它们自己最舒服,可是我们人类就冻死了。

 

对此,黄铁军表示,人类总是想自己的利益怎么得到更大的保护,什么事情都需要受控制住才能放心,这是人类沙文主义的一种表现。举简单的例子,小孩儿出生,人类一代一代地向前繁衍。在发展过程中,其实很难控制住下一代和所有的后代。如果真的控制住了,人类文明也就停止了。 而AI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个新的智能水平的提高,这是进化的主旋律。

 

“我们不能说我们是永远的,以后就没有比我们更聪明的系统出现了,这也不符合进化的基本规律。但是新的智能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还是要考虑进化的连续性,一开始可能人类有一段时间是对环境的破坏、不尊重生物多样性,但是现在这件事情大家基本上都认可了,小老鼠也好,蚂蚁也好,我们还是相对和谐的共存。”黄铁军表示。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