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 Recognition Using Synthetic Face Data

解决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使用合成数据在人脸识别领域中的应用,以解决实际数据获取的难题,同时验证其可行性。这是一个相对新的问题。

关键思路:本文提出使用计算机图形学生成数字面孔数据,通过微调模型,在多个基准数据集上实现与真实图像训练相当的结果。同时,研究添加内类别差异因素(例如化妆,配件,发型)对模型性能的贡献,以及利用平台的细粒度控制能力,揭示预训练人脸识别模型对面部特定部位的敏感性。

其他亮点:本文实验设计严谨,使用多个基准数据集进行验证,并通过微调模型和添加内类别差异因素等方法,取得了优异的结果。此外,本文还揭示了预训练人脸识别模型的局限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开源了代码,便于其他研究者复现和扩展。

关于作者:本文的主要作者包括Omer Granoviter,Alexey Gruzdev,Vladimir Loginov,Max Kogan和Orly Zvitia。他们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和英特尔公司,都是深度学习领域的专家。Granoviter等人之前的代表作包括“Deep Multiple Instance Learning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and Auto-Annotation”和“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s by Solving Jigsaw Puzzles”。

相关研究:与本文相关的其他研究包括“Learning to Synthesize 3D Facial Expressions, Poses and Illuminations for Videos in the Wild”(作者:Yudong Guo等,机构:香港中文大学)、“Learning from Synthetic Data: Addressing Domain Shift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作者:Chenxi Liu等,机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

论文摘要:本文讨论了在深度学习应用于人脸识别的领域中,获得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对于获得精确可靠的结果至关重要。然而,获取高质量真实数据面临时间限制、财务负担和隐私问题等难题。此外,现有数据集往往存在种族偏见和注释不准确等问题。本文强调了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生成合成数据的应用前景,证明了在多个基准数据集上使用合成数据可以获得与最先进技术相媲美的结果。通过微调模型,我们获得了与使用数十万张真实图像进行训练时相媲美的结果(在LFW [1]上达到了98.7%)。我们进一步研究了添加类内变异因素(如化妆、配饰、发型)对模型性能的贡献。最后,我们利用平台的细粒度控制能力揭示了预训练人脸识别模型对人脸特定部位的敏感性。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