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熙生物宣布,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在天津全面建成。

该中心占地30000平方米,拥有64条中试生产线,可承接医药级、护肤品级、食品级等多种生物活性物原料产品的中试及小规模商业化生产。
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涵盖领域最广泛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
六年磨砺
数十亿投资
该项目于2018年启动,其中护肤品及食品级中试成果转化车间于2021年率先投产使用。
而2024年6月,医药级中试成果转化车间竣工投产,整个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全面建成。
除了规模上的庞大,该中心还有“平台化”与“柔性化”两大特点。
平台化体现支持“菌种培养到终端产品”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能够为众多物质提供中试解决方案,从而加速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柔性化则体现在灵活性上,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抽屉式灵活组装,适用于不同性质、不同工艺的流程切换,实现多产品、多流程、多形态及多单元间高效转换和生产。
除此之外,华熙生物还将领先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体系融合于中试转化中心的构建中。

如通过先进的监控设备、信息传输系统以及数据分析工具,搭建“智慧大脑”中试转化平台指挥中心,以保证生产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并且建设了全球首座具有公益科普属性“生物制造科技馆”,旨在积极推动合成生物技术的科普与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能够深入了解这一前沿科技。
各地齐出手 “中试”大备战
中试有多重要?值得华熙生物投入数十亿资金。
根据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5%,其中实现产业化的占比约50%,而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0%。
而中试研发是跨越合成生物科技转化“死亡之谷”的关键环节,负责承接科研院所与企业两端。
由科研院所完成从0到1的物质发现,或是从毫克级到克级或者公斤级的实验成果后,企业承接这些科研成果。
如果说研发样品的投入是1,产品的投入就是10,而量产的投入就需要100。
只有通过“中试”,才能完成从公斤级到吨级的工艺放大和应用开发,并最终完成从吨级到更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和市场转化。
除了华熙生物这样具备产业转化能力的企业,我国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布局来引领突破。
四川省建立了微生物合成与生物制造中试研发平台。

“工程师+运营团队管理”共计50余人,同时外聘10余名四川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专家,解决了中试研发中关键的“人”的来源。
深圳市建设了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

“楼上”的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楼下”的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一栋大楼内即可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则落户北京市昌平未来科学城,打造出集“总部办公+研发平台+孵化加速+小试中试”为一体的创新孵化空间。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