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产业政策在现代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既涉及经济增长与创新,也深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些政策,政府不仅试图推动经济技术的进步、特定产业的发展,还试图实现更广泛的政治目标。然而,成功的产业政策必须在设计和实施时充分考虑政治现实的约束条件,并在治理过程中灵活应对挑战。此外,政策环境的动态性也要求政策制定者具备持续调整和适应的能力,以确保长期效果。
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有效的产业政策可以通过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多样化,并引导经济实现结构转型,从而增强整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经济多样化是应对外部冲击、降低经济脆弱性的重要手段。单一产业依赖度过高的经济体往往在遭遇国际市场波动、技术变革或资源枯竭时,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通过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多样化,能够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石油资源丰富的海湾国家(如沙特阿拉伯)长期依赖石油出口来支撑其经济。然而,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高度脆弱。为此,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近年来推行“2030愿景”计划,旨在通过产业政策扶持旅游、金融、科技等非石油行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国家经济对单一产业的依赖。
结构转型的过程通常包括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再向服务经济的演变。结构转型不仅能提高经济的附加值,还能带来更高的生产率和就业机会,从而推动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东亚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产业政策在结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中,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体转变为全球领先的工业大国。政府通过优先支持高附加值产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工业化和结构转型。韩国同样通过产业政策成功实现了结构转型。20世纪60年代,韩国政府确定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战略,支持船舶、汽车等行业的发展。这一战略帮助韩国从一个依赖农业和轻工业的低收入国家,转变为全球重要的工业制造中心。
政府在结构转型中的角色通常表现为资源的重新配置、技术创新的推动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通过产业政策,政府可以引导资源从低效的传统部门转移到新兴的高附加值产业,支持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中国近年来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将传统的制造业升级为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并通过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多样化。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结构转型战略,意在摆脱低端制造的依赖,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政府在推动人工智能军事化过程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商业企业参与国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些政策包括提供资金支持、技术合作和制定标准等,目的是加速技术创新的步伐,并促进军事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发展。这种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国防领域的技术现代化水平,还增强了国家的整体战略能力。
Juhász、Lane 和 Rodrik 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产业政策的新经济学》中指出,产业政策并非孤立制定,而是受到政治背景的深刻影响。因此,产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往往深受政治激励的影响,这使得其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政治现实的约束条件。那些忽视这些约束的政策,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失败。
图源:网络
美国《芯片法案》的制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法案通过大规模补贴和税收优惠,旨在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发展,以应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在该领域的崛起。然而,尽管该政策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它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全球芯片供应链高度复杂且互相依赖。该法案试图通过限制与中国的技术交流来保护其国家安全利益,但这种做法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现实。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跨国企业的反弹和全球市场的波动反映了政策制定者未能充分考虑这些约束,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控的措施引发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震荡,美国自身的芯片公司也因此遭遇了市值下跌的打击。政策的有效性还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的制约。美国在推动《芯片法案》时,试图通过盟友关系限制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可能与美国的政策目标并不完全一致。美国要求盟友国家收紧对中国芯片制造设备的维护服务,这对包括阿斯麦、东京电子等在内的关键设备供应商以及英特尔、高通等美国芯片企业的稳定性产生了影响,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创新。这些措施对这些国家的企业带来了不良效益,削弱了政策的国际支持基础。这些现实挑战进一步说明了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和潜在的约束条件。
产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同时揭示了时间不一致性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许多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间不一致性是指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利益之间的冲突,政策制定者可能在短期内采取有利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在长期内可能不再适用或有效。
在美国《芯片法案》和人工智能出口管控中,这种时间不一致性表现得尤为明显。该法案在推进时,着眼于确保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并试图通过严格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可能会引发美国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反弹。政策严重影响了美国芯片企业在中国市场中被预测的可观收入。英伟达、英特尔等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游说放弃升级对华芯片遏制政策,多家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表示当前的贸易政策适得其反。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直言,“美国打压中国企业的做法,对美国企业没有任何益处。这只会让中国企业选择自力更生,倒逼中国科技更快发展。”此外,政策的实施还面临政治信誉问题。美国一方面通过《芯片法案》强调对国内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另一方面却要求盟友国家共同施加对中国的技术限制,指责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产业政策支持和发展本国经济。这种双重标准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美国政策的公正性的质疑。长期来看,这种缺乏一致性的政策可能削弱美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信誉,影响未来政策的有效性。
尽管产业政策是在当前政治环境中制定和执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理约束是固定不变的。虽然《芯片法案》在制定时受到政治现实的约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环境和治理能力也在发生变化,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变化要求美国不断调整其产业政策。随着中国在半导体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可能会逐步降低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从而削弱美国政策的长期有效性。这种变化要求美国政府不断更新其政策,以应对新出现的挑战和约束。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政策的治理能力。同时,美国国内指出,许多企业因政策主导的建厂目标面临大量裁员、股价暴跌等困境,同时指明该政策与美国倡导开放和基于规则的多边体系的传统自由政策立场背道而驰。美国国内的劳动力短缺、环保法规的复杂性,以及国际上对美国技术民族主义的不满,都可能迫使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做出调整。
图源:网络
综上所述,产业政策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经济合理性,更取决于其能否与国家的政治现实相契合。有效的产业政策应充分考虑国内的政治约束和治理能力,并通过灵活的调整适应这些限制。尽管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揭示了政策制定中的挑战,但它同时提供了设计和执行有效政策的框架。成功的产业政策往往通过增强国家能力,缓解未来的治理约束,并在长期内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不仅在于短期经济成果,更在于其对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韧性的持续增强。
关于我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