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公众号“Robot猎场备忘录”运营团队(10月18日整理)原创报告(共182页)

图片
说明:欢迎行业人士交流、简历委托,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后添加(微信号:lietou100w)微信,备注“称呼+所在公司+职位”或者“已加入星球”(非备注,不添加);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Anna_J100)删除,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正文:

具身智能领域公司主要分三种: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整机和两者同时涉及;全球科技大厂鲜有躬身入局进行本体制造,更多是进行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以大模型赋能和投资方式入局;其中OpenAI则是科技大厂赋能+投资方式入局典范。

11月5日,拥有全球具身智能领域“最强创始团队”的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简称 PI或 π 宣布完成4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本轮投资由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风险投资公司Thrive Capital和Lux Capital领投,OpenAI、Redpoint Ventures和Bond等参投(注10月末,外媒报道,公司计划筹集3亿美元),投后估值约为24亿美元。

PI于4月(成立一个月),曾获得来自于Thrive Capital 、Open AI、红杉资本 、Greenoaks Capital Parners 、Lux Captital 和 Khosla Ventures7000万美元融资,投后估值4亿美金。

同时, PI取代另外一家机器人通用大模型初创公司【Skild AI】,成为具身智能赛道初创企业最快晋升独角兽企业(Skild AI于2023年5月成立,今年7月份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15亿美元);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红杉资本是两家公司共同投资方。

PISkild AI两家初创公司有诸多相同点,创始团队、产品后续规划,可称为完全竞对;有关PI和Skild AI两家公司详细介绍,查看往期文章:估值约150亿!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最新成果: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π0”

至此,OpenAI参投的三家具身智能领域公司[Figure AI]、[Physical Intelligence][1X Technologies],已有两家晋升为独角兽,其中Figure AI估值为26亿美元、PI估值为24亿美元,占据全球具身智能赛道初创公司第1、2名。

  • 2023年3月,1X Technologies获得 OpenAI 领投的 2,350 万美金 A2 轮融资;后续于2024年1月完成1亿美金B轮融资;目前估值未知;

  • 2024年2月25日,Figure AI完成由微软、OpenAI、亚马逊、英伟达、英特尔、LG、三星等一众科技巨头联合投资的6.75亿美元,投后估值26亿美元,累计融资7.54亿美元;在这项投资的同时,Figure AI 和 OpenAI 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将 OpenAI 的研究与 Figure 对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的深刻理解相结合,为人形机器人开发下一代 AI 模型;

[Figure AI]和[1X Technologies]作为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相较于投资助力,OpenAI更侧重大模型赋能;Figure AI旗下Figure 02和1X Technologies旗下EVE、NEO均接入OpenAl端到端的大语言-视觉(VLM)模型;值的注意的是,两者在商业化进展方面也走在行业前列。

以下从技术和商业化层面,简单介绍两公司进展:

1X Technologies:

据1X官网介绍,旗下机器人NEO和EVE一样,OpenAI大模型加持下,能能够通过语音命令和自然语言执行任务;

除了OpenAI大模型赋能外,基于视频生成(Sora)和自动驾驶世界模型(端到端自动驾驶,E2EAD)领域的进展,1X团队已经研发出一个捕捉广泛世界知识的机器人基础模型(世界模型),在真实家庭环境中采集数据,训练机器人形成广泛的家务技能。

1X 公司目前两款人形机器人:EVE (轮足)和NEO (双足),其中轮式机器人EVE已初步实现商业化;今年8月30日,公司首次发布针对家庭场景的双足人形机器人NEO beta(测试版)视频。

公司CEO Bernt Børnich表示NEO计划最快今年内发售,价格将努力控制在“相当于一辆经济型小汽车的水平”,后续将在公司挪威莫斯的工厂中进行大规模生产。

值的注意的是今日(11月5日),Meta 前增强现实眼镜项目负责人 Caitlin Kalinowski 在领英上公开宣布加入 OpenAI,担任机器人和消费硬件领导职位年中时,OpenAI就被爆出重新组建具身智能团队,侧重机器人大模型方向,当时小编就有提到会不会影响与PI合作,随着本轮融资继续跟投,看来影响不大。

有关1X Technologies及旗下机器人详细介绍,查看往期文章:先于特斯拉Optimus,全球首款家庭场景人形机器人,来了!!!

Figure AI:

Figure AI旗下人形机器人Figure01、02是OpenAI赋能典范。

具身智能的算法方案可分为分层决策模型和端到端模型两种路线;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对数据和算力要求高,因此大多数公司都采取了分层端到端的具身大模型,一般分为三层:基础大模型(LLM或VLM)、决策大模型、操作大模型;而Figure AI就是分层端到端路线典型代表。

Figure 02采取了基于VLM的分层大模型。在Figure发布的演示中,Figure01能理解周围环境,流畅地与人类交谈,理解人类的需求并完成具体行动,包括响应人类想吃东西的问题递过去苹果,然后一边将黑色塑料袋收拾进框子里一边解释递苹果的原因,将杯子和盘子归置好放在沥水架上。在Figure01的视频里,OpenAI提供了视觉和语言理解能力,而FigureAI则提供了机器人的动作规划和控制能力。OpenAI和Figure合作用的小模型,动作输出频率200Hz,从Figure 01的 Demo视频展示中,响应速度几乎没有延时。Figure 02搭载了机载的视觉语言模型(VLM),通过机载麦克风和扬声器,实现了与人类的高效对话,具备了快速的常识性视觉推理能力,能够自主执行多种复杂任务。

  • 2024年1月18日,公司宣布与汽车巨头BMW达成一项重要协议,计划于今年在南卡罗来纳州斯巴达堡的BMW工厂开始部署Figure 01人形机器人;

  • 2024年7月1日,Figure Al 更新发布Figure 01宝马车间工作视频;

  • 2024年8月6日,Figure 02正式发布,并展示其在宝马车间工作视频;同月,公司创始人Brett Adcock接受媒体访谈,表示:目前有10台人形机器人Figure 02正在运行(测试),团队现阶段每周制造一台新机器人,并在60天内增加到2个/周;

  • 9月,最新采访时,Brett Adcock表示目前旗下人形机器人Figure 02已离开宝马斯巴达堡工厂,将在明年1月初重返BMW工厂,进行真正的测试,将安排一定数量机器人进入生产线(Figure02目前重点在汽车装配的任务场景的测试、训练);除了制造业场景,Figure 02同时也在家庭场景中进行任务测试。

有关Figure AI及旗下人形机器确认详细介绍,查看往期文章Figure 02惊艳发布,软硬件全面升级!两个致命问题直接影响商业化进程!!

值的注意的是,OpenAI早期有机器人团队,在2020年解散,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数据和计算资源来支持其目标,即开发通用人工智能(AGI);2024年6月,OpenAI被曝重组机器人部门;11 月 5 日,Meta 前增强现实眼镜项目负责人 Caitlin Kalinowski 在领英上公开宣布加入 OpenAI,担任机器人和消费硬件领导职位;此外,OpenAI 还在积极招募其他机器学习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以加强团队的实力。
随着OpenAI在机器人软件和硬件同时发力,不知道是否会影响与[Figure AI]、[Physical Intelligence]、[1X Technologies]三者间合作。

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突破性发展催生了本身具身智能浪潮,但同时大模型发展瓶颈也同样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核心壁垒;相较于上游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基本成熟,软件算法进步是推动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的关键;

国外,科技大厂对具身智能大模型极其重视,并早已入局(如谷歌、英伟达等;谷歌已完成多次技术迭代,从Saycan到RT-H);国内科技大厂目前也逐步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推出相应具身智能大模型,但目前对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投入极其有限。

目前国外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融资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如今备受资本青睐(如:Skild AI、Physical Intelligence、Covariant等,皆已获巨额融资);国内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重视程度虽不如人形本体公司,但目前也开始进入资本视野,已涌现出一轮融资潮(如:[星海图]完成超2亿元Pre-A轮融资以及[千寻智能]、[穹彻智能]亿级融资敲定)。

 

注:深度了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交流学习

——

近期精选文章:

1、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商业化卡点梳理

2、智驾领域从业者,疯狂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3、核心创始团队离开,「小米」、「小鹏」能否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4、打破遥控质疑,特斯拉发布Optimus最新迭代视频!

5浅谈,华为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6、国内60+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商业化进展为零!!!

7、北京、上海,争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第一城”!

8、ToB、ToC or ToG,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优选落地场景梳理!

9、具身智能领域,全球Top50华人图谱

10、马斯克:特斯拉是唯一一家真正具备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能力的公司

11、近40款人形机器人亮相:谈商业化,为时尚早!谈量产,纯粹“噱头”!!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