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公众号“Robot猎场备忘录”运营团队(10月整理)原创报告(共182页)

说明:欢迎约稿、刊例合作、行业人士交流行业交流记得先加入“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后添加(微信号:lietou100w)微信,备注“称呼+所在公司+职位”或者“已加入星球”(非备注,不添加);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辑运营(微信:Anna_J100)删除,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

正文:

人形机器人本体商业化遇阻,投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还是投具身大模型(机器人“大脑”)公司,资本目前面临两难抉择,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各方各执一词。

国内外资本最初选择一致,皆是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本体的初创企业成为这波具身浪潮中最先受利方,全球范围频现诸多大额融资,比如:[1X Technologies]于今年1月,获得1亿美元B轮融资;[Figure AI]于今年2月获得6.75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26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人形机器人独角兽公司;国内形成两强格局,“北”[智元机器人]、“南”[银河通用],前者目前已完成8轮融资,估值超70亿元;后者累计获12亿元天使轮融资;论全球最受益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当之无愧,巨额亏顺且无商业化进展情况下,于2023年底完成港股上市。

国内外科技大厂间选择却完全不同,国外科技大厂对具身智能大模型极其重视,并早已入局(如谷歌、英伟达等;谷歌已完成多次技术迭代,从Saycan到RT-H);国内科技大厂重视程度远不如国外且入局较晚,目前也逐步切入具身智能赛道,更多以对外投资为主,内部对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投入极其有限,国内大厂并没有针对人形机器人推出专门大模型。最终结果,目前国内外在具身智能基础模型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无论是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还是仿真器,这些关键技术主要掌握在OpenAI、英伟达、特斯拉等海外巨头手中。

小编在早期有写过一篇文章: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降温,资本渐向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倾斜有详细介绍国内外资本目前对具身智能赛道投资不同点。

现阶段,国外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融资基本停滞,主攻商业化;资本早已转向具身智能大模型公司(机器人通用大脑),已产生多家独角兽企业,比如:【Skild AI】于今年7月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投后约15亿美元;【Physical Intelligence】(PI)于今年11月完成4亿美元融资,投后估值约24亿美元。

有关PI和Skild AI两家公司详细介绍,查看往期文章:估值约170亿!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最新成果: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π0”

相较于国外,国内资本显然慢半拍,国内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公司仍旧是资本市场香饽饽,也跟随国外资本节奏,渐渐向具身智能大模型公司(机器人通用大脑)倾斜,多家以机器人通用大模型为卖点(千寻智能、星海图)以及纯粹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企业接连完成大额融资(穹彻智能、灵生科技、自变量机器人等)。

国内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通用大脑)公司融资盘点(Q4):

  • 10月8日,具身智能领域初创公司【星云智慧】完成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联创资本,持股3.23%,公司投后估值6.2亿元;

  • 10月28日,“清华系”、“腾讯系”具身大模型初创公司【灵生科技】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 11月4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星海图】完成超2亿元Pre-A轮融资;

  • 11月4日,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公司【自变量机器人】完成约亿元Pre-A与Pre-A+轮融资;

  • 11月13日,新晋具身智能赛道“最强创始团队”【灵初智能】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由高瓴创投(GL Ventures)和蓝驰创投(Lanchi Ventures)领投;

  • 11月6日,具身智能机器人初创公司【千寻智能】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柏睿资本(由宁德时代联创、副董事长李平创办);至此,成立半年,完成三轮融资(8月12日,宣布完成近2亿元种子轮+天使轮融资);

  • 12月5日,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公司【穹彻智能】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 Pre-A+轮融资;至此,半年时间,完成三轮融资(9月6日,宣布完成累计数亿元天使轮和Pre-A轮两轮融资)。

小编今日有整理今年1-12月,具身智能中人形本体和具身大模型公司融资梳理表,获得融资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初创企业且融资额、融资频率皆逐渐增多。

注:完整版表格,前往“机器人头条”知识星球查看

具身智能领域研究方向可粗略分为: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大脑”)和人形机器人(本体+小脑)。

具身智能领域初创公司主要分三种:专注于具身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整机和两者同时涉及;全球范围内,专注于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公司最多,初步统计,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目前已超150家且持续增加中(其中国内最多,并远超第二名是美国);全球人形机器人本体公司背景可大体分为:汽车制造企业(特斯拉、小鹏等)、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宇树等)、科研院校孵化(银河通用、星动纪元等)、互联网大厂和自动驾驶背景创业团队(星尘智能、星海图等)

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曾向媒体表示,国内涌现出的几百家机器人创业公司中,大概有三类基因:

  • 一是原来机器人出身的创始团队,更关注机器人硬件能力,主要围绕控制和电机;硬件派的核心是机器人本体(人形/四足狗),其次是机器人的臂或关节;宇树科技是典型代表。

  • 二是软件背景的团队,更关注机器人的智能化和泛化能力,但“软”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上一波AI热潮中的创业者,转型至机器人领域,比如CV、强化学习;真正大模型背景的玩家,这波人更少。

而软硬之争的结果是,国内大部分硬件公司,还在用传统的硬件思维来做机器人,在AI层面投入极少,对大模型(“脑”)的理解和应用并不深入,基本只是简单接入国内外通用语言大模型;而大部分做大模型(“脑”)的公司,则选择自己从头开始做一个硬件。目前行业存在一种现象:搞软件的,鄙视搞硬件的;搞大模型的,看不起强化学习的。

在具身智能领域投资或创业时,软件是长期竞争力的关键,而硬件能力虽然不可或缺,但提升空间相对有限。软件则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提升空间巨大。目前行业内有一种观点是:硬件决定了人形机器人应用落地能力的上限,但是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拥有的硬件基础支撑起来的应用上限,具身智能算法还暂时没有达到。也就是说,人形机器人的硬件基础本身能够支撑它完成的一些任务,由于现有AI算法的能力不足,目前的人形机器人还无法真正实现这样的产品力;因此目前资本开始从投人形机器人本体,转向投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大脑”)毕竟具身智能不仅限于人形机器人,还包括其他实体机器人,如自动驾驶车辆和机械臂,强有利的大脑前景更广阔一些。

目前人形机器人本体初创企业多是依托科技大厂多模态大模型赋能;如Figure AI旗下Figure 02接入OpenAl端到端的大语言-视觉(VLM)模型、Apptronik旗下Apollo接入英伟达 GR00T人形机器人通用模型、乐聚机器人旗下“夸父”接入华为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优必选旗下walker S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等等;随着国内“腾讯系”知名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星尘智能】于11月15日发布旗下轮式仿生人形机器人Astribot S1最新视频,搭载新晋机器人通用大模型领域独角兽初创公司【Physical Intelligence】旗下机器人通用的机器人基础模型π0( pi-zero),也让外界看到了初创公司完全可以摘大厂环视的具身智能大模型赛道,抢一杯羹;更何况国内科技大厂并没有推出针对机器人推出专门大模型。

2024 年人形机器人最具突破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具身智能领域,LLM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给机器人产业带来新一轮的机遇,通用人工智能(AGI)给人形机器人带来巨大变革。

然而,以OpenAI为首的顶级模型目前迭代速度放缓,GPT-5迟迟未发;国内大模型公司

面对的牌局也愈发艰难,高昂估值的“六小虎”们,面对着各种声音——AI应用同质化、尚未跑通的商业模式;近期整个行业都在讨论:大模型的Scaling Law是否失效了?
大模型发展受阻,通用人工智能还有未来?

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如人形机器人硬件成熟,也就成了现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之一。

但随着行业发展,越发有一种趋势人形机器人终是巨头的游戏,绝大数人形机器人领域创企将倒在商业化进程中。

10月24日,特斯拉三季度财报会议上,马斯克表示:我们是唯一一家真正具备大规模生产人形机器人所有必要条件的公司,因为其他公司缺少人工智能大脑,缺少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的能力,而特斯拉拥有超级计算集群Cortex

11月6日,小鹏AI科技日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演讲中表示,做AI机器人比AI汽车更难,集成度要求更高,没有500亿投入做不好AI机器人(让我想到小米董事长雷军之前提到,将拿出1000亿来造车),如此朴实无华。

AI、算力、数据、工程化能力、制造能力、整合能力、资金等,那个因素是人形机器人量产核心卡点?

... ... ...

接下来小编继续从算力、软件算法、数据、硬件(核心零部件)、工程化等多层面,盘点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并从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进展)、硬件设施(生产能力)、产品落地场景、企业官方宣布量产时间,盘点全球(含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现况以及国内人形机器人发展乱象。

... ... ...

本文内容仅展示一部分,更多详细解读,扫码加入星球,查看完整版文章[原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卡点(人形机器人创企九死一生)并深度了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

 

注:深度了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赛道,加入知识星球“机器人头条”交流学习

——

近期精选文章:

1、黄仁勋:人形机器人在内,仅有三种机器人有望实现大规模生产!马斯克:YES!!

2、自动驾驶行业精英,正疯狂涌入具身智能赛道!

3、2024,留给人形机器人的时间真不多了!

4马斯克:相较于软件算法,本体结构设计才是人形机器人规模量产关键!!

5、浅谈,华为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6、核心创始团队离开,「小米」、「小鹏」能否扛起国内人形机器人大旗

7、北京、上海,争当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第一城”!

8、ToB、ToC or ToG,全球人形机器人产品优选落地场景梳理!

9、国内80+人形机器人创企,商业化进展为零!

10、人形机器人构型之争:五指灵巧手 or 夹爪,双足 or 轮式

11、知名人形机器人公司创始人离职!千台量产能否如约完成?

12、华为入局具身智能,首批16家合作机器人企业梳理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