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巴黎 AI 峰会落幕,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格局却刚刚进入真正的变局期。这次会议本是法国和印度牵头,希望推动一场开放、包容的 AI 治理对话,然而,现实却是一场中、美、欧围绕 AI 发展与安全的激烈交锋。在这场博弈中,不仅有政治立场的碰撞,更有技术实力的较量。而在众多话题之中,最让人震撼的,不是美欧对监管与自由的争论,而是 DeepSeek-R1 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 AI 竞争的旧秩序。同时,此次备受关注的梁文峰没有参加该峰会,DeepSeek公司层面也无人参加。继欧洲多国的隐私监督机构对DeepSeek展开调查后,欧盟负责数据保护的机构将在星期二(2月11日)开会讨论DeepSeek。



一、AI 世界的剧变:从“双极格局”到“三足鼎立”

巴黎 AI 峰会落幕,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格局却刚刚进入真正的变局期。这次会议本是法国和印度牵头,希望推动一场开放、包容的 AI 治理对话,然而,现实却是一场中、美、欧围绕 AI 发展与安全的激烈交锋。在这场博弈中,不仅有政治立场的碰撞,更有技术实力的较量。而在众多话题之中,最让人震撼的,不是美欧对监管与自由的争论,而是 DeepSeek-R1 横空出世,彻底打破了 AI 竞争的旧秩序。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的格局几乎是美欧主导,美国凭借 OpenAI、Google DeepMind 这样的巨头掌握着核心算法和算力优势,欧洲虽然在 AI 伦理和监管领域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但自身在技术上相对落后,主要依赖法国 Mistral AI 等开源公司试图打破美国的垄断。然而,2025 年的局势已经完全不同。DeepSeek-R1 以强大的推理能力震惊全球,不仅让业内同行重新审视中国 AI 研发的潜力,也让 AI 发展从美欧主导的双极竞争,变成了真正的三足鼎立。
DeepSeek-R1 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突破,它的影响深远得多。在巴黎 AI 峰会上,这一话题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与会的 1500 名代表中,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高管都在关注 DeepSeek 的动态。美股市场甚至因为这款模型的发布出现短暂震荡,OpenAI 和 Google 的股价波动明显,资本市场的敏感反应,正说明 DeepSeek 的冲击力超乎预期。在 AI 产业链上,过往美欧主导的“封闭式 AI 生态”受到挑战。DeepSeek 并没有完全走开源路线,而是借鉴开源技术的优势,同时强化推理能力和算力优化,让全球 AI 开发者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它既不像 OpenAI 那样完全封闭,也不完全是 Mistral AI 那样的开源模式,而是开创了一种更智能、更高效、更具自主性的 AI 研发路径
面对 DeepSeek 的崛起,美国方面的反应尤其耐人寻味。在峰会上,美国副总统万斯多次警告欧洲不要对 AI 进行“过度监管”,强调 “最强大的 AI 必须建在美国”,而 AI 监管不能阻碍美国企业的主导地位。万斯甚至毫不避讳地表示,特朗普政府将确保 AI 发展不受意识形态限制,美国必须在算法、算力和数据领域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位置。这番话的潜台词很明显——美国不会放弃 AI 霸权,也不希望出现新的竞争对手。
但现实是,AI 领域的新竞争对手已经出现了。DeepSeek 的强势崛起,让 AI 竞争格局彻底生变,也让美国的 AI 霸权论遭遇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在峰会上中国的态度并非激进,而是更加强调国际合作。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明确表示,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国家对抗的工具,而应该是全球发展的共同机遇。中国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主张 AI 的发展要“智能向善”,不仅要推动技术创新,也要保障全球治理的包容性。相比之下,美国对 AI 监管的抗拒,更像是对自身竞争力下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非真正关注 AI 发展的平衡。
欧洲在这场博弈中,显然处于摇摆状态。一方面,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 1090 亿欧元的 AI 投资计划,希望欧洲 AI 产业能够迎头赶上;另一方面,欧盟的强监管立场仍未改变,甚至希望通过《巴黎人工智能宣言》来建立 AI 伦理和透明度标准。然而,美国和英国却拒绝签署这一宣言,理由是 AI 监管可能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欧洲的矛盾十分明显,他们想要通过规则约束 AI 发展,但又害怕在技术竞争上被落下。当 AI 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竞速时代”,欧洲的监管模式究竟是帮助自身崛起,还是成为自身前进的枷锁,依然存疑。
马克龙在X平台上发布动态:我们拥有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成功的才能和优势。好消息:法国和外国公司宣布在法国投资1090亿欧元这是历史性的。
这场峰会的另一大分歧点是 AI 开源与封闭的较量。法国 Mistral AI 等公司大力推动开源 AI 发展,认为开源模式能够让 AI 发展更加公平、透明,并降低 AI 技术对大公司的依赖。而美国的 OpenAI 和 Google 则更倾向于封闭模式,以保护自身的技术领先优势。DeepSeek 站在两者之间,既借鉴了开源社区的贡献,又在核心技术上保持自主可控,探索了一条平衡之道。这种模式对于全球 AI 产业而言,可能是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选择——既能促进 AI 技术共享,也能确保国家级 AI 体系的安全性和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2025 年 AI 技术的整体发展速度远超预期。微软研究院的 Athena-7B 通过图灵测试的比例达到 62%,OpenAI 的 GPT-4o 实现了语音、图像和文本的实时交互,Google 的 AlphaFold3 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达到了原子级精度。此外,神经形态芯片 NeuCore-X 的商业化量产,使 AI 模型的能效比提升了 400%。这些技术进步证明,AI 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加速阶段,而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竞争正在重新定义科技竞争的本质。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去监管”战略、欧洲的“强监管”政策,以及中国的“稳步推进”策略,究竟哪种模式更具长期竞争力,将决定未来 AI 产业的全球格局。
从这次峰会可以看出,AI 产业已经摆脱了过去简单的“技术竞赛”,转向更复杂的全球竞争模式。这不仅仅是芯片、模型和算力的对决,更是 技术规则、市场份额和治理权力 的竞争。对于中国而言,DeepSeek 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未来 AI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在于能否在底层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从算法优化到算力自主,从 AI 伦理到全球合作,中国 AI 产业需要在技术领先和可控发展之间找到最优解,而不是陷入“发展 vs. 安全”的二元对立范式。毕竟,没有技术突破,就没有发展,也没有安全。
这场 AI 峰会没有给出最终答案,但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AI 时代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美国的主场,而是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博弈。DeepSeek 让世界看到,中国 AI 不再是挑战者,而是规则制定者之一未来的 AI 世界,不会只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属于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能在发展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的国家。而中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出了坚定的一步。

二、AI 分歧的根源:监管之争,还是竞争之争?

巴黎 AI 峰会的余温未散,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争论仍在持续发酵。表面上看,这次峰会的焦点是全球 AI 监管的博弈,但本质上,它折射出的,是各国在 AI 发展路径上的根本分歧。美国强调自由市场,反对过度监管,欧洲则在监管和创新之间左右为难,而中国则主张技术为本,发展与安全并重。各方在峰会上唇枪舌剑,看似是在讨论 AI 规则,实际上是在较量 AI 竞争力。说到底,AI 监管的核心问题,不是“如何管”,而是“谁有资格管”——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有资格在全球 AI 规则制定上拥有话语权。
万斯表示,美国打算继续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主导力量,并强烈反对欧盟更严格的监管方式。来源:路透社
美国副总统万斯在峰会上表现得异常强硬。他警告欧洲不要被“过度监管”束缚,认为监管会扼杀创新,让美国企业失去竞争优势。“AI 监管不能成为绊脚石,美国必须保持全球 AI 领导地位。”这句话道破了美国政府真正的考量——他们并非真的担心 AI 监管问题,而是害怕技术霸权受损。过去,美国主导 AI 发展,掌控全球最大的数据资源、最强的算力支持和最前沿的算法突破,因此可以随意定义游戏规则。但如今,随着 DeepSeek 这样的中国 AI 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崛起,美国的技术垄断已经受到挑战。这才是万斯强调“去监管”的真正动机——不是为了 AI 发展,而是为了确保美企继续掌控全球 AI 生态。

然而,美国的“去监管”策略真的能保住其 AI 霸主地位吗?事实并非如此。随着 AI 技术的高速发展,仅靠自由市场并不能确保长期竞争优势。在 OpenAI 和 Google 继续主导封闭式 AI 生态的同时,法国 Mistral AI 以及 DeepSeek 这样的公司正在探索更加开放、更加智能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 DeepSeek-R1,它的强大推理能力不仅让全球 AI 产业震惊,更让资本市场重新评估 AI 发展方向。AI 竞争不再只是训练大语言模型的游戏,而是走向推理能力、产业落地和算力优化的全方位比拼。 美国如果只靠“轻监管”来维护自己的领先地位,而不在技术突破上保持足够的敏锐度,迟早会被新时代的 AI 创新者超越。
相比之下,欧洲的态度则显得更加矛盾。他们一方面希望在 AI 发展上与美国竞争,另一方面又不敢完全放弃监管。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 1090 亿欧元的 AI 产业投资计划,冯德莱恩则筹集了 2000 亿欧元支持欧洲 AI 发展,足见欧盟的 AI 野心。然而,当美国明确拒绝签署《巴黎人工智能宣言》时,欧洲却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他们既想推动 AI 规则制定,又无法摆脱美国科技公司的影响力。更棘手的是,欧洲的 AI 监管框架并未能真正促进本土 AI 产业的竞争力,反而给了美国企业更大的市场优势。AI 监管本意是为了确保技术发展不失控,但如果监管力度过大,反而会让欧洲在全球 AI 竞赛中更加被动。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资料图片 © 路透社图片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策略与美欧截然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陷入“发展 vs. 监管”的二元对立,而是坚持技术突破与安全可控并行推进。张国清在峰会上强调,“人工智能不能成为国家对抗的工具,而是全球合作的新机遇。”这一表态不仅是对全球 AI 发展的积极信号,也反映出中国在 AI 竞争中的务实态度。中国深知,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既确保安全,又推动发展,而不是被迫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DeepSeek-R1 的成功证明了这一点。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演示,而是一个实打实的 AI 工具,能够在多个领域展现实际价值。无论是推理能力的提升,还是产业落地的速度,DeepSeek 都在向世界证明:AI 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监管的松紧,而是技术的高低。
更重要的是,AI 发展不仅是技术的竞争,更是产业链的竞争。美国之所以能够在 AI 领域保持长期领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掌握了核心的 AI 计算资源,包括英伟达的 GPU、微软 Azure 云计算平台以及 OpenAI 的高算力支持。而随着 DeepSeek 等中国 AI 公司的崛起,中国也在加快 AI 产业链的整合步伐。国产 AI 芯片 NeuCore-X 量产、数据生态建设加速、AI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中国 AI 产业正在形成完整的自有生态。真正的安全,不是靠限制 AI 技术发展来实现的,而是靠掌握核心技术来确保的 这也是中国 AI 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稳扎稳打,夯实底层技术基础,确保在 AI 产业链上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在全球 AI 竞争进入“竞速时代”的今天,发展与安全的平衡已经不是一个伪命题,而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美国试图用去监管维持竞争优势,欧洲纠结于监管与创新的冲突,而中国则选择了最直接有效的路径——加快技术突破,推动 AI 产业生态完善,同时倡导国际合作,形成技术、安全、发展并重的体系。DeepSeek-R1 不是中国 AI 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未来,中国 AI 产业需要继续推动多样化的自主大模型、算力优化的自研芯片、数据治理的全球合作,构建真正的 AI 产业生态闭环。
巴黎 AI 峰会没有给 AI 监管问题画上句号,但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AI 时代的竞争,最终归根到底是技术的竞争,掌握技术,才有未来。 发展与安全不应该成为对立的概念,而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没有技术突破,就没有发展,也没有安全。 DeepSeek 让世界看到,中国 AI 产业正在走出自己的道路,而这条道路,或许才是全球 AI 未来真正的发展方向。

三、未来展望:AI 进入“竞速时代”,中国该如何应对?


巴黎 AI 峰会的落幕,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全球竞争的停歇,反而是一个新的起点。美国在强调去监管的同时,担忧自身 AI 霸权的松动;欧洲在监管与发展之间举棋不定,试图打造一个兼顾安全与创新的 AI 生态;而中国,则在务实推进 AI 技术突破的同时,稳步构建全球 AI 治理新格局。三方的战略各有不同,但一个共识正在逐渐浮现:AI 发展已进入“竞速时代”,技术突破才是最终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没有技术,监管与发展都是空谈。
在这样的背景下,巴黎 AI 峰会上的“发展 vs. 安全”之争,其实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美国的去监管政策,看似是对 AI 发展的推动,实则是对自身竞争力下降的焦虑反应。万斯在峰会上高调宣称“AI 监管不能妨碍美国科技企业的发展”,强调 AI 必须掌控在美国手中,必须使用美国生产的芯片,必须按照美国设定的规则运行。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美国能够继续保持技术上的绝对领先。然而,DeepSeek-R1 的崛起,正在瓦解这一假设。DeepSeek 的推理能力超越 GPT-4 时代的范式,展现出更接近人类思维的智能表现,让全球 AI 产业链重新评估中国在 AI 领域的真正实力。如果 AI 发展真的进入了推理智能时代,那么 OpenAI 和 Google 过去在预训练大模型上的优势将受到挑战,美国如果仅仅依靠轻监管,而不在技术上加快突破步伐,其 AI 霸权将难以为继。
欧洲的处境则更加微妙。巴黎 AI 峰会的一个重要成果,是 61 个国家联合发布了《巴黎人工智能宣言》,主张 AI 发展必须是“开放、包容、合乎道德和安全的”,并纳入国际治理体系。然而,美国和英国拒绝签署,直接将欧洲推入了一个监管困境之中。欧盟在 AI 监管上向来是最严格的,他们希望通过规则建立自己的 AI 竞争优势,但现实是,美国科技公司仍然掌握着核心技术,欧洲 AI 产业在创新速度上远远落后,如果继续沿着高监管模式发展,可能会陷入“监管有余,竞争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法国 Mistral AI 这样的开源公司希望推动 AI 技术的民主化,但资本市场仍然更倾向于支持有明确盈利模式的企业。换句话说,欧洲的 AI 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是选择继续严格监管,成为全球 AI 道德的“守门人”,还是调整策略,在技术上与中美展开真正的竞争?
相较之下,中国的 AI 发展路径则更加清晰。中国的策略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的“发展 vs. 监管”二选一,而是采取更加务实的平衡策略。张国清在巴黎 AI 峰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在 AI 发展上始终坚持 “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倡导 AI 产业的全球合作,并且欢迎各国在 2025 年的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继续深化合作。中国的态度很明确:AI 发展不应当成为单边主义的工具,而是全球合作的新引擎。 而支撑这一立场的,是中国 AI 产业在底层技术上的持续突破。DeepSeek-R1 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中国 AI 产业将继续在算力自研、数据生态建设和产业落地等方面实现突破,确保在全球 AI 竞争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 AI 发展模式正在走向“技术闭环化”。中国的 AI 产业链正在从“技术跟随”向“自主创新”转型,而这一转型,将决定中国在全球 AI 竞速中的最终位置。DeepSeek 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够在 AI 研发上取得突破,还能构建完整的 AI 产业生态。换句话说,中国的 AI 发展策略不是“监管与发展”的简单权衡,而是“自主创新与全球合作”的双轮驱动。
在全球 AI 竞争的加速阶段,未来的格局将取决于哪一方能在底层技术上实现突破,而不是哪一方能在监管政策上做文章。美国的策略是去监管,希望让市场自由推动 AI 发展,但如果缺乏技术革新,仅靠市场放松管制并不能确保竞争力。欧洲试图通过监管确保 AI 发展符合伦理标准,但如果没有技术突破,再多的规则也是空谈。而中国的策略,则是用技术突破来解决发展与安全的问题,确保 AI 产业既能高速发展,又能在关键领域保持自主可控。
巴黎 AI 峰会没有让各国在 AI 监管问题上达成一致,但它向世界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AI 竞争的真正主导权,不在于谁能制定规则,而在于谁能突破技术。 监管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突破,就没有发展,也没有安全。 DeepSeek-R1 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在 AI 竞争中的真正实力,也让世界看到了 AI 产业的另一种可能性。未来的 AI 世界,不会只属于某个国家,而是属于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能推动 AI 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国家。中国 AI 产业,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的路,将更值得期待。

四、结语:AI时代的真正竞争力


巴黎 AI 峰会之后,全球 AI 竞争的态势更加清晰,美国仍然试图以去监管来维护其领先地位,欧洲在规则制定和产业发展之间摇摆,而中国,则继续以技术突破为核心,推动 AI 发展与安全的双轮驱动模式这场峰会让人们意识到,真正决定 AI 未来的不是监管规则的多寡,而是核心技术的进步速度谁能在算力、算法、数据、应用四个关键领域保持领先,谁就能定义 AI 的未来。全球 AI 竞速已经进入新阶段,而中国 AI 产业正站在这一变革的最前沿。
AI 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科技比拼,而是涉及国家战略、经济布局和全球话语权的综合较量。美国的策略是继续强化自身科技企业的优势,同时利用自由市场机制吸引全球顶级 AI 人才,确保硅谷的创新能力不被削弱。万斯在巴黎 AI 峰会上明确表示,“美国 AI 的发展不应受到任何政治和监管的干扰”强调美国科技公司应该有完全的市场自由。但问题在于,市场自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AI 产业的竞争早已不只是软件层面的较量,而是深入到了算力供应、数据获取和人才储备等硬实力比拼中。美国的 AI 企业依然依赖英伟达的 GPU,而英伟达的供应链则受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影响;数据方面,美国科技公司面临越来越严格的隐私法规,数据流动的限制已经影响到 AI 训练的效率;至于人才流动,在全球 AI 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在加大对顶尖 AI 研究者的吸引力度,美国的“人才虹吸效应”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绝对。
而在这场全球 AI 竞速中,中国的策略则更加明确:以核心技术突破,推动 AI 产业链的闭环化,同时在全球 AI 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导地位。DeepSeek-R1 的横空出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AI 技术的深度,也让全球 AI 产业重新审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力。DeepSeek 不是简单的 LLM(大语言模型),而是一次真正的推理智能革命它的逻辑推理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远超以往的 AI 模型。这意味着,AI 不再只是单纯的工具,而是进入了智能化演进的新阶段。而更重要的是,DeepSeek 证明了 AI 竞争不只是参数规模的比拼,而是算力优化、数据利用、模型架构的全方位竞争这也为中国 AI 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DeepSeek-R1 的技术报告中比较了它在不同基准测试中的成绩,例如在 2024年 AIME(美国数学邀请赛)试题考试中,R1 的成绩为 79.8 分,超过了 OpenAI o1 的 79.2 分,来源:DeepSeek

从全球治理来看,中国并没有选择单边主义,而是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主张 AI 发展应当是开放、包容、可持续的。这一倡议在巴黎 AI 峰会上得到了 61 个国家的支持,证明了中国在 AI 规则制定上的全球影响力。相较于美国的去监管策略和欧洲的强监管立场,中国的 AI 发展模式更加务实。安全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当 AI 技术真正成熟,安全治理才有意义。 这一立场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未来的 AI 竞争,将更加依赖于算力、数据和算法的全面突破。AI 的真正竞争,不是规则的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那么再多的监管规则也没有意义。DeepSeek 的成功让世界看到了 AI 发展的新方向,也让世界意识到,中国在 AI 领域已经具备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完整能力未来,中国的 AI 产业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突破:首先是算力自主化,推动国产 AI 芯片的进一步优化,减少对海外芯片的依赖。第二是AI 模型的多样化发展,不仅局限于大语言模型,而是发展更多行业级 AI 解决方案。第三是推进数据安全与全球合作,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继续推动全球 AI 生态的开放合作。第四是AI 应用场景的深化加快 AI 在医疗、教育、制造等关键领域的产业化落地,让 AI 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产品,而是真正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工具。
巴黎 AI 峰会的落幕,只是全球 AI 竞争新阶段的开始。这场 AI 竞速,不仅仅是中美欧之间的技术竞争,更是全球 AI 产业链重塑的关键时期未来的 AI 世界,不属于规则制定者,而属于技术突破者。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真正的话语权;没有技术突破,就没有发展,也没有安全。DeepSeek 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中国 AI 产业将继续推动全球 AI 格局的演变,而最终的赢家,将是那些真正掌握技术,并能在发展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的国家。中国 AI 产业,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而未来,只会走得更远。
主理人:刘典
排版:赵杨博
审核:梁正 鲁俊群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刘典”,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关 于 我 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