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静5杰出讲座

编者按


2025年4月9日,华为公司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访问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并在静园五院做了题为“从 What 到 Why 与 How,协同发展准确、高效与创造性智能”的报告,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教授主持报告。周院长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未来20至30年科技革命的五大关键领域——从 AI 计算与控制到生命技术,并指出了这些领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科技革命的关键领域与挑战

周院长讨论了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将其分为五个关键领域:A 为 AI 计算与控制突破、B 为信息感知与通信的突破、C 是生命与健康的突破、D 是器件与材料的突破、E 是新能源突破。周院长强调,这些领域的进步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汇聚,实现信息、物质和能源的极大丰富,同时降低成本。针对这五大方面,他提出了十个重要问题,包括如何让机器理解世界及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自身这两个基础科学问题,以及八个关键技术挑战,如新的人机接口、新健康、新软件、新计算和新通信等。


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及其挑战

周院长指出,AI 正在消费、生产、教育以及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消费中,AI 技术可以提供更便捷和顺畅的人机交互;在生产领域,可以提升安全性、质量、效率,并帮助降低成本。然而,尽管 AI 带来了诸多益处,但在语言文字理解和图形计算方面仍面临挑战,比如认知偏差和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 AI 的应用范围和效果。


智能定义的新时代与流派整合

回顾计算理论的历史,周院长提到了20世纪30年代关于可计算性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并强调智能不仅限于这些假设中的确定性和精确性。现代 AI 正尝试处理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的问题,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提到人工智能的多个流派(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和进化主义等)及不同类型的知识,建议将这些割裂的流派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中,以扩展能处理知识的边界,推动 AI 的发展。


发展多种智能以提升AI系统效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 AI 系统的效能,周院长建议发展多种智能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文字智能、视觉和空间计算智能等。他认为 AI 系统应嵌入正确的价值观,并借鉴人脑的异构与同构、平行与串行、浅层等架构,实现多智能的综合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避免潜在的风险。



创新计算模式架构与智能化探索

面对当前 AI 计算效率低下的现状,周院长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计算模式架构的方法,如改进数学算法和表征、优化架构设计、以及发明新的器件等。他的目标是在未来20年内显著提升 AI 计算效率,减少能耗和成本。此外,他还展望了从类脑计算到量子计算等多种计算路径,希望智能化能够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科研、环境等各个方面,共同建设更美好的全联接智能世界。

赠送中心纪念品


报告结束后,周院长回答了同学们很多问题,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此次报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至30年的无限潜力与面临的挑战,不仅为技术革新指明了方向,更为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各行各业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报告现场


报告回放:


文字 | 吴天舒

照片 | 雨哲


CFCS杰出讲座系列部分讲者

更多讲座信息请见:#CFCS杰出讲座


—   版权声明  —

本微信公众号所有内容,由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微信自身创作、收集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微信所有;从公开渠道收集、整理及授权转载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属原作者。本公众号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号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号,予以删除。

“阅读原文”转报告回放链接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