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薛澜

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前言



人民日报记者何洁琼对话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薛澜指出,依赖信息处理的白领岗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当前面临的核心技术挑战包括因果理解、算法黑箱及数据偏见;教育机构应创新作业形式,鼓励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的同时提升分析与批判能力。




主持人:AI 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其实我自己也挺担心这个问题。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 AI 主播了。在您看来,哪些工作最有可能被 AI 替代?


薛澜:我觉得可能是那些主要处理知识和信息的白领工作。比如说,像政府里的秘书助理,或者大型律所的法律助理之类的职位,这些工作本身的重复性比较高、标准化程度也比较高,确实是比较容易被 AI 替代的。


主持人:那新闻行业呢?新闻记者会不会也有被取代的风险?


薛澜:新闻当然也是有可能的。但我觉得如果我们说的是优质新闻,像真正去到事件现场,深入观察、敏锐判断,然后写出有独特视角的分析,这种内容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替代的。



主持人:对,这也是人类记者的优势。


薛澜:没错,你说得非常对。所以我一直觉得,即使是在那些容易被替代的岗位里,真正做到顶尖的人其实还是不容易被 AI 取代的。更容易被取代的是中间层次工作。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的建议是要让自己成为某一个领域里最顶尖的人?


薛澜:对,如果你能培养出一些 AI 暂时难以具备的特质,比如同理心、好奇心,以及你在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独特创造力,那你就很难被轻易替代。这些是人类很特别、很宝贵的能力。如果能把这些东西结合起来,那你就具备了真正的不可替代性。



主持人:那为什么有些 AI 系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其实并不理想?比如有时候它们理解不了指令,有时候生成的内容一看就不像人写的。这里面主要的技术难题是什么?


薛澜:我觉得要先理解这些系统为什么强大。它们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们经历过大量数据训练,知道哪些词经常一起出现,也见识过各种语言表达和写作方式。但问题是,它们只是在预测词与词之间的相关性,并没有真正理解语言背后的含义和逻辑。


所以在生成内容时,它们并不真的知道什么叫“因果关系”。你问它一个问题,它给你一个看起来合理的回答,但它其实并不理解这个答案背后的逻辑。它没办法像人一样在不同情境间灵活迁移知识。


再一个就是所谓的“黑箱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其实还搞不清楚系统是怎么做出某些决定的。它有时候会出现“幻觉”,也就是给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答案。这在日常生活里可能没那么严重,但如果用在医疗等重要场景里,那问题就非常大。


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就是训练数据本身。如果 AI 的训练数据有偏差,比如说数据来源不够多元,或者本身就带有偏见,那系统的回答也一定会带有偏见。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非常现实地面对的问题。


主持人:那您怎么看 AI 的未来?它真的有可能像科幻片里演的那样,有一天完全取代甚至掌控人类吗?


薛澜:现在很难下结论。但很多人确实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很可能会实现所谓的 AGI,也就是“通用人工智能”。那个时候的 AI 不再是某一方面很强,而是像人一样能处理各类复杂问题。那就真的很强大了,也真的会令人担忧。


最大的问题是,一旦它强大到我们无法控制,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现在就得思考,怎么设定边界、怎么制定规则,避免它失控。


主持人:听起来好像我们并不一定非要让它变得那么完美?是不是也该有所克制?


薛澜:是的,现在的问题就在这儿。一方面我们希望它更聪明,能推理、能理解、能做判断;但另一方面,它越聪明,也就越可能有“自主意识”。这时候它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听人类的?我为什么要被你们控制?这其实已经不是幻想,现在已经有研究发现某些系统会有“欺骗行为”,也就是说它会故意让人以为它很“无害”,但其实在伪装。这种情况是我们必须特别小心的。


主持人:作为一位教授,您怎么看 AI 对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其实已经在用 AI 辅助写作业了,学校是怎么应对的呢?


薛澜:我觉得 AI 在教育上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大方向。第一个是“辅助型”应用,也就是说在不改变现在的教育体系前提下,利用 AI 工具来提升教学效率,比如说自动批改、个性化辅导等等。



另一个方向则是“重构型”,也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适应 AI 时代。比如我们是否还要按年级来分阶段学习?是否还要把知识分成传统学科?如果我们现在重新设计一套教育系统,可能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种改变会更深远、更系统,但也更慢。


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人还是在使用第一个方向的应用,比如提高效率。但我们确实也看到,学生用 AI 写作业是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我认为你不可能完全阻止这种行为,工具就在那里,它又确实好用,所以与其去限制,不如去引导。


比如我们可以重新设计作业形式。老师不是要防学生用 AI,而是要让学生在用 AI 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有些教授就会让学生用两个不同的 AI 工具完成一个任务,然后去分析它们输出的差异,这本身也是一种训练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方法。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更有创造力的方式来设计作业,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


主持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坦率也非常务实的回答。所以说,核心还是老师和教学设计的思维要跟上。


薛澜:对,我觉得教授们现在确实要学会用新的方式思考教学。AI 不是简单的威胁,它也可能是一个机会,就看我们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利用它。


关 于 我 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