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智能革命。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技术快速发展,正在推动形成计算医学(Computational Medicine)新范式,为精准医疗、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开辟全新路径。AI驱动的计算医学在自主探索、跨尺度数据融合、个体建模与数字孪生等方面快速发展,然而跨学科合作与方法论整合仍是重要挑战。

为此,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与集智俱乐部共同主办“AI驱动的计算医学前沿:从科学发现到数字孪生”系列研讨会,邀请多位国内外前沿学者与业界专家分享交流。系列研讨会将系统梳理计算医学与AI交叉领域的最新进展,自2025年7月6日(周日)开始,共5大议题分享与讨论。欢迎相关研究、应用领域的朋友报名参加,共同推动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的智能未来!

本活动免费报名,实行审核入群制,请填写信息后入群参与交流并获得每期活动信息。
图片





联合主办方




DAMO开发者矩阵由阿里巴巴达摩院和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起,致力于探讨最前沿的技术趋势与应用成果,搭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链接,围绕“人工智能与新型计算”构建开放共享的开发者生态。


图片

集智俱乐部成立于 2003 年,是一个从事学术研究、享受科学乐趣的探索者的团体,也是国内最早的研究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的科学社区。它倡导以平等开放的态度、科学实证的精神,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与交流,力图搭建一个中国的 “ 没有围墙的研究所 ”。集智科学研究中心(民办非营利企业)是集智俱乐部的运营主体,其使命为:营造跨学科探索小生境,催化复杂性科学新理论。





研讨会背景




科技革命潮头之上,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迅猛发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单细胞测序等前沿技术不断涌现,逐步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分子基础。然而,海量复杂的生命科学数据与精准医疗的需求之间仍存在着巨大鸿沟。如何有效整合、理解与利用多尺度、多模态的生物医学数据,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快速转化,已成为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难题。


近年来,以ChatGPT、Biomni、CRISPR-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和多智能体系统快速崛起,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AI驱动的生物医学研究正在从简单的数据分析逐步迈向自主设计实验假设、自主实验执行和实时数据反馈的闭环时代;医学影像智能体则开始以更高效、更标准化的方式辅助临床诊疗,推动医疗的自动化与个性化;多模态融合的基础模型让医学数据之间实现深度耦合,使精准医疗决策更加科学与高效。





研讨会简介




为了更好地促进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前沿研究与医疗实践的快速落地,DAMO开发者矩阵与集智俱乐部联合发起了“AI驱动的计算医学前沿:从科学发现到数字孪生”研讨会,旨在构建跨学科交流平台,推动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


本系列活动将通过结构化的深度主题对话,邀请国内外生命科学与AI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者和产业实践者,共同探讨如何用AI赋能生命科学与精准医疗,推动研究范式与医疗模式的革新。


我们采取开放交流研讨的方式,除了已邀请嘉宾外,欢迎从事研究工作或深耕行业一线的朋友,主动在社区中分享你的工作和见解



核心问题

  1. AI驱动的多智能体生物医学与医疗智能体究竟是什么?它们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

  2. 多组学融合的核心技术障碍有哪些?AI如何跨越这些障碍助力精准医学落地?

  3. 医学影像如何从AI辅助诊断走向智能体自动化闭环?落地过程中的关键挑战是什么?

  4. AI技术如何有效地融入严肃医疗体系?政策、监管与产业协同路径如何优化?

  5. 泛健康领域中,AI如何重塑健康管理、保险定价与用户参与模式,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医疗生态?


你将收获
  1. 系统了解AI+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前沿趋势与最新方法论;

  2. 掌握AI技术如何实现从数据整合到精准医学决策的闭环路径;

  3. 了解真实世界中AI医疗智能体的落地案例与实施方法;

  4. 深入洞察多组学数据融合的关键难题与解决方案;

  5. 获取从AI驱动的实验设计到医疗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经验与最佳实践。







研讨会框架







专家团队




海报预览


海报预览


海报预览


海报预览


海报预览


海报预览

排名不分先后。以上仅为部分期次的分享、圆桌嘉宾,更多嘉宾持续确认中。)




5大议题速览




议题一:多智能体生物医学:AI生物学家

在药物研发与实验室自动化浪潮下,“AI生物学家”正在从构想到现实。通过多智能体(Agent)架构,让模型自主提出科学假说、设计实验、操控自动化设备,并分析实验结果,形成完整闭环,大幅提高研发效率与成功率。多智能体生物医学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从单一模型转变为多角色协作,并且与物理世界紧密对接,真正创造可规模化的实验自动化新范式。本期将探讨:

  • 生物医学研究中,Agent实际作用如何?

  • 从单个智能模型到多个Agent协作,有哪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

  • 如何确保自动化实验与AI模型的高效对接与协作?


议题二:多组学融合:构建个性化诊疗基础设施

医疗的精准化、个体化时代已经到来,然而在真正实现临床精准医疗之前,如何把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有效融合,仍是关键难题。AI驱动的多模态生物医学模型,逐渐从复杂、多尺度的组学数据中提炼出清晰的疾病图谱与精准医疗线索。这种融合不仅为疾病的分类、诊断提供更细致的表征,也为靶向治疗、疗效监测与病程预测提供精准依据。当前,组学研究者与临床研究人员正共同推进数据融合基础设施的建设,探索数据对齐、模型训练及临床解读的新范式,以期更高效、更精准地推进医疗实践。本期将探讨:

  • 如何跨越多组学数据融合中的技术障碍(如数据批次效应、尺度差异)? 

  • AI驱动的个性化诊疗产品在真实临床场景下如何实现有效应用? 

  • 如何确保基于多组学融合的诊疗方案的有效性与临床可解释性?


议题三:医学影像的AI智能体化


影像诊断场景正在经历由“辅助诊断工具”到“智能体自动化”的关键转型。通过构建从数据采集、预处理、诊断分析到自动生成报告的完整闭环,影像智能体化不仅提升了影像诊疗效率,也在推动医疗质量标准化。其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如何实现端-云一体化部署,以及如何将自动生成的报告与真实临床流程无缝对接,以达到真正规模化、可持续的医疗智能。本期将探讨:

  • 如何搭建影像智能体从“看图”到“撰写报告”的全自动闭环? 

  • 如何实现统一影像数据标准和报告自动化接口? 

  • 医院在影像智能体实施中遇到哪些实际挑战,如何有效克服?


议题四:AI在严肃医疗中的系统落地

严肃医疗场景(如高风险疾病诊疗、医保结算、药械审评)对AI落地的要求极高,不仅涉及复杂的技术系统,更需产业链上的政府监管机构、医保支付方、医院和设备厂商多方深度协作。关键难题是AI如何在严肃医疗领域真正落地,并建立可持续的产业协作机制。本期将探讨:

  • 医院如何在临床场景中有效实施AI系统,并获得实际的临床收益和经济效益?

  • 政府和监管部门如何制定政策框架,确保AI系统在严肃医疗场景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责任归属? 

  • 医保、医院和设备厂商之间的协作模式有哪些经验、瓶颈及优化路径?


议题五:泛健康与全周期智能化

医疗的未来不仅在院内,更在院外。以AI为驱动的泛健康服务将医疗健康管理扩展到全生命周期,从主动健康管理到慢病持续干预,再到保险与支付体系动态调整。如何实现可穿戴设备数据、临床数据与健康管理决策的实时协同,如何通过动态的AI算法优化保险定价与支付管理,以及如何有效激励用户积极参与自己的健康管理,成为泛健康领域的重要挑战。本期将探讨:

  • 穿戴设备数据与医疗健康服务如何有效连接,真正促进健康管理和慢病干预? 

  • 商业保险如何利用AI技术优化风险预测、动态定价,建立更精准的健康保险生态?

  • 医疗健康管理AI如何在院外场景中落地应用,并激励用户持续参与自己的健康管理?






报名参与系列研讨会




运行模式

从2025年7月6日(周日)开始,预计5期,每期进行线上会议,与主讲人等社区成员当面交流,以后可以视频回放持续学习。会议信息将在社区内通知。


报名方式(本活动为报名审核制度)

为确保内容讨论的高质量和互动的专业性,本系列活动将采用免费参与-专业审核制的方式进行报名。我们期待报名者具有以下任意一项或多项专业背景:

  • 生命科学或医学相关专业的在读生、研究者、临床从业或管理人员;

  • 系统科学相关专业背景,注重将复杂网络、统计物理等理论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与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人员;

  • 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背景,尤其在大模型、多智能体、计算生物学或计算医学领域具备经验者;

  • 医疗健康产业从业人员,包括精准医学、可穿戴设备、医疗AI产品研发、医疗产业数字化、医疗保险或医疗监管领域的专业人士;

  • 其他医工交叉、医信交叉等新兴方向的从业者或研究人员;

第一步:微信扫码填写报名信息。

扫码报名


第二步:填写信息后,添加运营负责人微信,备注“报名计算医学研讨会”。通过审核后,后续将邀请加入对应主题的社区(微信群)。

如果你在相关议题方向上有研究成果行业案例,意愿以结构化形式分享交流,请在报名后联系运营负责人


PS:为确保专业性和讨论的焦点,本活动谢绝剥离活动主题和复杂科学问题本身的空泛的哲学和思辨讨论方式;如果出现讨论内容不符合要求、经提醒无效者,会被移群聊。


加入社区后可获得的资源:

完整权限,包括线上问答、录播回看、资料分享、社群交流、信息同步、共创任务获取积分等


参与共创任务获取积分,共建学术社区:

研讨会活动采用共学共研,成员通过内容共创获得积分(字幕修改、报告笔记、论文速递、公众号文章、集智百科、论文阅读等共创任务),可以用积分兑换集智网站其他内容权限。

PS:具体参与方式可以加入研讨会后查看对应的共创任务列表,领取任务,与运营负责人沟通详情,上述规则的最终解释权归集智俱乐部所有。





相关推荐




集智学园联合北师大系统科学学院开设「系统科学前沿」系列课程,以方福康先生系统科学文集为思想基石,汇聚北师大系统科学领域十位教授,系统讲授学科前沿。课程正在报名中,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集智俱乐部组织了多个系列读书会,深度探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及其交叉前沿。其中部分代表性读书会如下,报名可加入交流社群并查看读书会完整资料,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系列研讨会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