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中关村Xᴬᴵ智汇讲坛之学科前沿讲座荣幸邀请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人工智能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教授,带来主题为“前沿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的深度分享。
梁正教授结合长期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经验,为北京中关村学院师生描绘了AI技术发展的图景,深刻剖析了伴随而来的治理挑战与应对之道。

前沿洞察:发展格局与创新规律
梁正教授系统描述了全球AI发展的整体格局,特别强调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硬件等领域的快速崛起已走到世界前列,其背后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践。他指出,本轮AI浪潮的核心驱动力与企业需求紧密相连,如同历史上德国化学工业、美国微电子产业的兴起,产业的牵引是学科发展与技术突破的核心引擎。梁正教授强调,AI已进入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关键阶段,“智能体(Agent)元年”的到来将深刻重塑工作与生活方式。
治理之道:安全护航与向善发展
面对AI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梁正教授深入探讨了发展与安全的平衡。他介绍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在推动AI安全治理方面的工作,包括连续五届举办人工智能合作与治理国际论坛,支撑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相关活动,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对话等。梁正教授剖析了AI可能引发的多重风险:
• 技术风险:如数据投毒、模型失控、深度伪造(Deepfake)带来的真假难辨。
• 社会风险:就业替代忧虑、算法偏见、数字鸿沟、舆论操纵(AI驱动的“灌水”舆情)。
• 伦理风险:超级智能对齐(Alignment)的哲学困境(如“与不完美的人对齐是否合理?”)、价值冲突。
他特别强调,治理的核心目标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为了“促进发展、保障安全”,实现多元主体利益的平衡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中国在构建涵盖算力、算法、数据的治理体系,推动立法、伦理规范、行业自律、国际协作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其基于丰富应用场景的“实操性治理经验”具有重要国际参考价值。
讲座引发了在场同学们的深度思考,现场互动环节更是思想碰撞的火花时刻。一位同学率先提问:“如果未来AI参与甚至主导政府或企业管理,责任该如何界定?” 梁正教授明确表示,责任归属是治理的核心难点,当前共识是在司法、医疗诊断等涉及重大价值判断的高风险领域,人类必须保有并承担最终决策责任。“AI可作为强大的辅助工具,但它的技术特性决定了不能也不应完全替代人的责任主体地位。”另一位学生的提问将讨论引向价值观层面:“您提到‘人可能是万恶之源’,与‘人’对齐或有风险。那么让AI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齐是否有意义,又该如何实现?” 梁正教授强调,这不仅有意义,更是中国发展AI的必然要求。他提到中国在模型备案审查中已将体现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安全要求,“挑战在于技术层面如何更有效地实现这种对齐,未来可能需要探索基于因果推理或社会智能习得等更深入的路径。”
寄语青年学子
梁正教授的讲座既是一次前沿知识的分享,也为青年学子“闯”与“试”指明了方向:在AI狂飙突进的时代,既要掌握硬核技术,更要拓宽视野,关注哲学、历史、艺术,提升情商与领导力,培养跨界思维。梁正教授深刻点明,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人,赋能社会,当技术不断突破边界,如何让智能始终锚定 “以人为本” 的价值坐标,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最后,梁正教授寄语同学们:“智能时代的蓝海已经到来,希望我们的青年同学可以大胆地去闯,大胆地去试,为中国的创新发展探索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