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注: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作者把电影《记忆碎片》的主角莱纳德看作是一个“目标驱动、工具调用、自主规划”的真人版 Agent,结合电影情节设定,对应拆解了 Agent 上下文工程的知识。
以下为全文内容。
当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被问及他最爱的人工智能电影时,答案几乎总是 Her。以至于去年(2024 年)OpenAI 那场惊艳的语音助手发布会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只发了一个词:「her」。这并非巧合。电影中的萨曼莎,用斯嘉丽的迷人声线、极致的共情能力和无所不知的学识,完美定义了 Chatbot(聊天机器人) 这一范式的终极形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 AI 行业的叙事,几乎都是围绕着「Chatbot」这条主线展开的。

然而,进入 2025 年,风向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 一款现象级 Agent 的横空出世,让 Agent(智能体) 迅速取代 Chatbot,成为行业叙事绝对的主流。大家讨论的不再是「意图识别」和「多轮对话」,而是任务分解
、工具调用
和自主规划
。从硅谷到北京,「第一个通用 Agent」、「第一个 AI 程序员」的发布会此起彼伏,这股火热的浪潮,让人感觉仿佛重回了那个移动互联网大爆发的 2016 年。
在这个全新的 Agent 时代,又有那部电影,阐述了什么是 agent。我心里有一个未被认可的答案,它和 AI 毫无干系,却可能是最好的 Agent 入门电影。它不探讨 AI 的灵魂,只展示一个系统如何在信息不完整的残酷现实中,为了一个目标去 「思考」 和 「行动」。它,就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部长篇电影——Memento(《记忆碎片》)。
主角莱纳德不是一个被动的聊天伙伴。他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复仇)、会使用工具(相机、笔)、并试图在复杂的真实世界中执行任务的 自主系统(Agent)
。他关心的是 「完成任务」,而不是「取悦用户」。
莱纳德的整个悲剧,都源于他那套为了「行动」而构建的、天才而又脆弱的信息处理系统。这套系统,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核心——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本质上,它是一套围绕着 LLM 有限的'注意力'(即上下文窗口
),设计和管理信息输入(Input)与输出(Output)的综合性技术栈。它的目标,是在 Agent 每一个决策点,都为其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而这,正是决定一个 Agent 是走向成功还是陷入混乱的「脚手架」。
超 10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01
十八般武艺,
却只有鱼的记忆
你猛地睁开双眼,发现自己身处一间陌生的汽车旅馆。口袋里有一把车钥匙,床头柜上放着一沓现金和一个信封。你为什么在这里?这些东西是谁的?更可怕的是,当你低头看自己的手,发现上面用潦草的字迹写着:「别接电话」。这是谁写的警告?是善意还是陷阱?这就是莱纳德的每一次「苏醒」。

莱纳德曾经是一名顶尖的保险调查员,他懂得如何追踪线索,如何审问嫌疑人,如何像猎犬一样咬住目标不放。而一场入室袭击夺走了他妻子的生命,也摧毁了他大脑中负责「写入新记忆」的功能——顺行性遗忘症。这意味着什么?他记得妻子的一切,记得那晚的惨剧,记得自己的名字和过去的所有人生。但从那天起,他的时间就被冻结了。他无法形成新的长期记忆,每过十几分钟,他脑中的「缓存」就会被清空,一切归零。他唯一剩下的,只有一个驱动他所有行为的最终目标:找到杀害妻子的凶手,为她复仇。
这个设定,简直就是为今天 LLM 的完美隐喻。莱纳德完好无损的长期记忆,在功能上就像是 LLM 的训练数据(Training Data)
。它们共同构成了系统行动的「世界知识」基础,但这个基础是静态的。莱纳德无法学会在袭击后认识新朋友,LLM 也无法知道训练截止日期后的任何新闻。
而他那只有 15 分钟的短期记忆,正是 LLM 最著名、也是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上下文窗口(Context Window)
。在这个窗口内,它可以完美地理解和关联所有信息;但窗口之外,就是它无法触及的世界。如果输入超出一个字,系统就会报错。
好了,现在问题来了。莱纳德,以及我们开发的 Agent,面临着同一个地狱级难度的工程挑战:
如何在一个本质上
无状态(Stateless)
的、记忆窗口极其有限(或信息过载)的系统中,去执行一个需要长期有状态(Stateful)
跟踪的复杂任务?
莱纳德的复仇之路,可能需要耗费数周甚至数月。我们的 Agent,要完成一个自动化研究项目,也需要调用上百次 API,处理数万字的文档。
面对这个看似无解的困局,莱纳德没有放弃。他做了任何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都会做的事:既然无法修复硬件(他的大脑),那就为它构建一套强大的外部系统。
这套系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上下文工程。
02
莱纳德的记忆系统:
上下文工程的三大支柱

莱纳德对抗遗忘的武器库,看似混乱,实则遵循着一套严谨的信息处理架构。这套架构,恰好完美对应了构建一个高效 LLM Agent 所需的三大核心支柱。
第一支柱:外部知识管理系统 (Exter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拍立得照片

这是整个系统的「记忆扩展模块」,负责突破短期记忆的限制,为 Agent 在每个决策点提供必要的历史信息。在 Agent 技术栈中,这对应着一套完整的 知识管理系统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实现方式就是 RAG(检索增强生成)
。
莱纳德的拍立得系统,恰好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闭环是如何运作的:
信息采集与固化 (Information Capture): 当莱纳德遇到关键人物或地点时,他会立即举起相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上是将流动的、转瞬即逝的现实,固化成可以永久保存的「知识单元」。对于 Agent 而言,这相当于将 API 返回的数据、用户的关键指令、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状态,持久化存储到知识库中。
上下文标注 (Context Annotation): 莱纳德从不满足于单纯的照片。他会立刻在背面写下「泰迪,别信他的谎言」这样的关键笔记。这个细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工程智慧:原始数据本身往往是不够的,真正有价值的是数据背后的判断和洞察。在 RAG 系统中,这对应着为文档添加元数据、生成嵌入向量、或创建知识图谱——让信息不仅「存在」,更要「可被理解」和「可被检索」。
按需调用 (On-Demand Retrieval): 每当莱纳德从失忆中「重启」,面对一个陌生人时,他会本能地翻找口袋里的照片。找到匹配的照片后,背面的笔记会立即告诉他该如何行动。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 RAG 的核心价值:在 Agent 需要做决策的精确时刻,为它注入最相关的历史知识。就像 ChatGPT 在回答「2024年奥运会」相关问题时,会先从知识库中检索相关新闻,再基于这些「增强」后的上下文生成答案。
莱纳德系统最令人赞叹的,是他对「什么值得记录」的直觉判断。他不会给早餐拍照,不会记录天气,只会捕捉那些与复仇任务直接相关的关键信息。这种选择性记录,恰恰是许多 Agent 系统所缺失的。
工程师的教训: 构建 Agent 的外部记忆不是「存储越多越好」,而是要设计一套智能的信息价值评估机制。就像莱纳德只为「任务相关」的人和地点拍照,我们的 Agent 也应该学会判断:哪些信息值得进入长期记忆,哪些只是过眼云烟。一个不加选择就把所有对话历史都存入向量数据库的 Agent,最终只会在检索时被无关信息淹没。
第二支柱:上下文提炼与结构化 (Context Distillation & Structuring) —— 关键笔记
信息并非越多越好。如果每次决策都翻阅所有照片,莱纳德很快就会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他必须对信息进行 处理,筛选出那些真正重要、不可动摇的「事实」。
他的核心处理手段,是将信息 从照片的背面,升级到纹身。

提炼与压缩 (Distillation & Compression): 莱纳德不会把「我今天在咖啡馆遇到了泰迪」这种日常琐事纹在身上。他只纹那些经过反复验证、足以构成他世界观基石的核心信息,比如「事实 5:John G. 强奸并谋杀了我的妻子」。这是一种极致的信息压缩,将无数的线索和推论,提炼成一句不可更改的「断言」。
结构化 (Structuring): 纹身的位置也极有讲究。关键线索和数字纹在最容易看到的大腿上,而最终目标「找到他,杀掉他」则纹在胸口,每次照镜子都能看到。这是一种物理上的 信息结构化,确保最重要的信息拥有最高的「读取优先级」。
在 Agent 设计中,这一步同样至关重要。从 API 或文档中检索到的冗长信息,必须经过压缩、总结、提取关键实体,甚至转换成更精简的 JSON 格式,才能在有限的「Token 预算」内最大化 信息密度。
工程师的教训: Agent 必须是一个高效的「信息炼金术士」,而不是一个杂乱的「信息搬运工」。糟糕的上下文处理,会让 Agent 陷入「大海捞针」的困境。
第三支柱:分层记忆管理 (Hierarchical Memory Management) —— 纹身系统
一个单一、扁平的记忆系统是脆弱且低效的。莱纳德的生存智慧在于,他本能地为自己构建了一套 分层式的记忆架构。这对于设计一个能在长期任务中保持不「迷航」的 Agent 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将莱纳德的记忆系统看作三个功能不同的层次:
核心任务层 (Core Mission Layer) - 纹身: 这是 Agent 的「宪法」或「最高指令」。它定义了 Agent 的身份(「你是一个复仇者」)和终极目标(「找到并杀死凶手」)。这一层的信息是
几乎不可变的(Immutable)
,拥有最高的决策权重。它的作用,是确保 Agent 无论在执行多少步子任务后,都不会偏离最初的战略意图。每当莱纳德「重启」时,正是这些纹身让他能立刻重建自我,找回使命。情景工作记忆层 (Episodic Working Memory) - 照片与笔记: 这是 Agent 的「任务日志」。它存储着与当前长期任务相关的、动态变化的状态和观察结果。比如「泰迪的照片」和背面的笔记「别信他」。这一层是
可读可写的(Read/Write)
,记录了任务的中间步骤、遇到的障碍、收集到的证据。它使得 Agent 的行动具有连续性,而不是一系列孤立的操作。瞬时处理窗口 (Volatile Processing Window) - 15 分钟的大脑记忆: 这直接对应 LLM 那有限的
上下文窗口
。它是真正的「思考」发生的地方。在每一个决策点,Agent 会将「核心任务层」的最高指令,与「工作记忆层」中最相关的几条情景信息,一起加载(Load)
到这个窗口中进行处理,然后做出下一步行动的判断。这个窗口是高度易失的(Volatile)
,每次调用后都会被清空。
工程师的教训: 上下文管理设计的核心,不是去追求一个无限大的记忆池,而是 设计一套高效的记忆分层与调度系统。要明确定义哪些信息是需要永久铭刻的「宪法」,哪些是可供随时读写的「日志」。忘记设计这套记忆层级的 Agent,要么会忘记自己的核心使命,要么会淹没在自己海量的操作日志中。
03
莱纳德的双重悲剧:
Agent 设计的两大「致命漏洞」
通过这套天才的「上下文工程」系统,莱纳德成功地将一个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个体,变成了一个能够执行长期复杂任务的 Agent。他成功了吗?电影的结局给了我们一个残酷的否定答案。
漏洞一:外部投毒 —— 被泰迪警官「喂」了谎言
泰迪警官一直在利用莱纳德的失忆症,向他提供精心筛选甚至扭曲的信息。这完美地诠释了 Agent 设计的第一个风险:上下文投毒(Context Poisoning)
。在 LLM Agent 的时代,我们进入了一个 「垃圾进,真理出」(Garbage In, Gospel Out
) 的新范式。Agent 不仅会处理错误的信息,更可怕的是,它会以一种充满权威和自信的口吻,将基于这些错误信息得出的结论,当作「真理」一样呈现和执行。我们的 Agent 如果无条件信任互联网上的所有信息,其后果不堪设想。
漏洞二:内部污染 —— 被自己写下的笔记所欺骗

电影最具讽刺性的一幕,是莱纳德在某个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在一张关键人物的照片背面写下了一条误导性的笔记。这不是别人对他的欺骗,而是他对未来的自己设下的陷阱。当他下次「重启」看到这张照片时,他会毫不怀疑地相信自己写下的话——毕竟,谁会怀疑自己亲手写下的「事实」呢?他用一个谎言,编程了未来的自己。这揭示了比外部投毒更隐蔽的漏洞:自我强化的认知牢笼(Self-Reinforcing Cognitive Prison)
。
当 Agent 在多步骤任务中执行第 N 步时,它可能会生成一个带有微小偏差的中间结论。在执行第 N+1 步时,它会从自己的「记忆」中,将这个错误的结论 当作一个可信的事实 来检索,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行动。
这个问题在目前流行的 多步任务规划 Agent 中尤为突出。例如,一个 Agent 在第一步生成的代码存在一个微小的逻辑错误,在第二步进行代码审查时,它会把第一步的「错误代码」当作「既定事实」来审查,导致它很可能无法发现自己的问题。它缺乏一个独立的、批判性的「自我审查」视角,这也是当前从最简单的 ReAct
到更复杂的 树状搜索(Tree of Thoughts)
等框架都在试图解决的核心难题。
04
结语:
缺失的「反思」模块
莱纳德的悲剧,源于他的系统只有「检索-处理-行动」的单向循环。它缺少了一个能抵御外部投毒和内部污染的关键模块——验证与反思 (Verification & Reflection)
。
对于 Agent 而言,「反思」不是哲学层面的自我审问,而是一个 工程模块。它意味着在行动之后,系统需要有一个机制,去比对行动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生成一份「误差报告」,并将这份报告作为下一次行动的关键上下文输入。莱纳德的悲剧在于,他没有能力去反思「我亲手写下的笔记,就一定是真的吗?」。他陷入了一个由自己创造的「现实」中,无法自拔。
一个没有反思能力的 Agent,同样会陷入自己生成的「代码 bug」或「错误事实」中,并在循环里不断放大这个错误,最终离目标越来越远。
所以,当我们惊叹于 Agent 能自动编写代码、预订机票时,不如先回头看看莱纳德的结局。他用自己的悲剧提醒我们:构建一个能「行动」的系统只是第一步,构建一个能 「可靠地行动」 的系统,才是我们真正漫长而艰巨的征程。
在追求 Agent「自主性」的狂热中,为它构建一个强大的「反思」与「验证」机制,可能才是通往真正通用智能的唯一路径。否则,我们最终创造的,可能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助手,而是一支由无数个高效、执着、且永不怀疑的「莱纳德」所组成的军队。
而这,正是《记忆碎片》在 25 年后,依然是每个 Agent 工程师必修课的根本原因。
注:本文由 AI 协作,共同完成。

「All in AI」的 Shopify,分享了他们的全员 AI 落地实践,全是干货
CEO 复盘:从每月亏损 260 万美元到实现盈利,Medium 如何「断臂求生」?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