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和不少创业者交流,大家都觉得今天做出一个产品看似简单,但要做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其实远比移动互联网时代更难。
回想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谈论一个好产品,总绕不开「用户体验」。合理、精巧的交互设计,顺滑的用户旅程,往往影响着产品能否快速起量、锁定用户。那时,用户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产品经理的「审美」问题,是关于洞察与精巧设计的故事。
但在今天,对于 AI Native 产品而言,用户体验已不只是「审美」层面的问题,而是一项技术问题了。当用户与 AI 之间可以通过自然语言联通时,AI Native 产品同时面对着用户需求的「失控」,以及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交付的「失控」。
这种双边的「失控感」带来了 AI Native 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核心挑战:我们该如何交付更好的用户体验与用户价值?一方面,不可能仅靠一套固定的系统提示词,就完美适配每位用户千差万别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更不能要求每一个用户都成为提示词大师,懂得如何从大模型这个「Magic Box」中精准、高效地提取能量。结果就是,即便 AI 已成为一种可以无处不在的强大「原力」,但绝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驾驭它。
最近关注到硅谷「提示词工程已死」的大辩论,集中地看了一些相关内容,我觉得大神们的探讨也在清晰地指引 AI 产品下一步的进化方向:当前 AI Native 产品的体验瓶颈,本质上是技术问题——不只在模型侧,也在产品工程层面。
所有人期待的 C 端爆款产品迟迟未现,这背后,或许就是用户体验的「卡点」尚未突破。AI Native 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要在明确目标下,依托更精巧的产品工程与更强大的模型技术共同进步,才能抵达并突破那个引爆市场的临界点。今天谈「懂人性」和「产品审美」,可能都为时过早。
超 10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01
两条路径,一个被忽略的真相:
「是人不行」
我在今年 AGI Playground 大会的分享中也提到了,AI 产品一定是 Input > Output。
AI 时代,产品的基本构型就是两端分别是 input 和 output,中间的 AI 则是个 Magic Box。大模型的确有 Magic,但问题也在于,它是一个处于失控状态的不确定的概率模型。因此,产品的目标之一就是在不确定性中增加确定性。对于大多不自主研发大模型这个「Magic Box」的团队而言,就要在 input 和 output 这两端上下功夫。对于 input 这一端,我的提法是要做「宽输入」(具体展开可以参见文章:聊过 200 个团队后的暴论:不要拿 AI 造工具,要建设「新关系」)。Karpathy 和 Grove 提出的「上下文工程」和「规范化编程」,也是在 input 上做加强。
我们先来「圈点」一下这两位大神的观点。
Andrej Karpathy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从原材料上做优化,认为 AI 智能体的失败,多半是「上下文的失败」——你没有在对的时机,用对的格式,给它对且充分的信息。他强调要系统化地管理指令、历史、记忆、工具等所有输入,像个「信息架构师」一样,为 AI 精心准备好所有「建材」。
Sean Grove 的「规范化编程」(Spec-writing)直指「用户想要什么」这个根源问题,也看到了大部分人在意图澄清上的欠缺,「人类花费大量精力优化与 AI 的交互,却从未真正说清自己想要什么。」他主张用结构化的规范文档(Spec)来定义目标和价值观,让它成为比代码更重要的「源代码」。
这两条路径都远超了「一次性」的提示词或提示词工程。提示词的困境在于,它把人怼到了一个死角里,它默认「人」是那个清晰、可靠的指令发出方。可现实是,别说普通用户,就算是 CEO,有几个能一上来就把自己的愿景、使命、产品逻辑结构化、无歧义地拆解清楚?又有几个老板能在每次发号施令的时候,把上下文、意图、原则、规范等等都清晰明了地传达?寥寥无几。
Karpathy 和 Grove 的方案,本质上都是在试图「越过」人类的模糊性。Karpathy 想通过优化上下文来「包围」模糊,让 AI 拥有足够信息去自行判断;Grove 则想用一份结构化、可迭代的规范来「穿透」模糊,倒逼人类在行动前完成思考、在行动中持续思考。
02
AI 的下一站:「人不行」,
所以 AI 必须行
那么,未来向何处前进?
如果解决方案最终还是「靠人想清楚、说透彻」,那它和提示词工程的困境没什么两样,甚至更进一步提高了对人的要求和用好 AI 的门槛。
这才是真正的断点和解法所在:「人不行」,所以 AI 必须行。
由此,我有一个更进一步的判断:解决方案的探索方向,一定不是靠人这一端,而是要靠 AI。
我们不能期待用户都成为上下文管理大师、逻辑大师和沟通天才。未来的 AI 产品一定不是依赖人变得更会提供「上下文」或更会写「规范」,而是 AI 要具备主动性和相应的能力,要能主动「Find Out」合适上下文以及识别、预判用户真实意图。如果 AI 不具备自主处理、定位、匹配、调用合适上下文的能力,将大批量上下文给到 AI 将是个灾难。
AI 还要继续进化。它要像一个真正的伙伴,能从我们杂乱的「生活流」(lifestream)中,从我们碎片化的表达和行为中,去主动地、持续地理解、提炼、调用,甚至预测我们的真实意图。在一份全面、明晰、可持续主动迭代的「规范文档」之外,也需要一个动态的、不断生长的「数据流」。
这正是我说的「宽输入」的终极目标:多模态感知,对生活流的高分辨率捕捉。并且,要能在 input 和 output 之间形成闭环来实现「自进化」。
Karpathy 和 Grove 的工作,在我看来,正是在为 AI 建立这种能力。他们并非在等待一个完美的「人」来喂养数据,而是在 AI 这一端构建一套机制,弥合人这一端的欠缺,让 AI 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这个不完美的、混沌的真实世界,能与不完美、不明晰的人类更好地协作。
你看,Karpathy 说的要管理上下文,其实很大一部分在于模型要怎么学着自己去 manage context;Grove 说要有规范,其实是要让模型学着如何把模糊的人类价值观,对齐到自己可执行的目标上。
这几位大神都绝对信 AI,不那么信人,所以他们一定会站在 AI 的角度去思考:我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解决「人不行」的问题?
Karpathy 和 Grove 给出「上下文工程」和「规范编程」肯定也不是终极的解法,但是他们将问题更清晰地摆在了桌面上。这也说明了一点,传统意义上的产品经理们,如今面临的挑战确实变大了。因为在这个时代,必须先懂「模性」,才轮得到发挥「懂人性」的作用;若没有 AI 技术和工程上的「审美」,产品的「审美」也大概率没办法闪耀光辉。

一个人,40 款应用、百万级用户,验证 MVP 这事,没那么复杂
0 融资、10 亿美元营收,数据标注领域真正的巨头,不认为合成数据是未来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