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海外智库观察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在AI领域频频加力,不断识别并废除阻碍创新的法规,试图用制度宽松换取全面领先。7月23日,美国发布《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并发布3道配套行政命令,将AI视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制高点”,“不惜一切代价”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这份行动计划的核心支柱之一,就是大刀阔斧地“去监管”,意图通过破除发展障碍,全面释放AI创新动能,抢占技术代际优势。



去监管,去在哪?





破除数据壁垒,给AI创新“喂料”

要让AI跑得欢,数据就是“粮草”。行动计划明确要求联邦机构开放其数据资产,提出“颁布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关于可访问性推定(presumption of accessibility)和扩大安全访问的法规,这将降低获取联邦数据的障碍并打破数据孤岛。”


今年年初,OMB就发布了数据的管理指南,核心内容是“默认开放”(Open by default),明确规定,“除非本指南另有规定,否则每个机构必须:以开放格式维护其数据资产;并且将每个公共数据资产作为开放政府数据资产并受开放许可约束。”也就是说,“数据开放是常态,不开放是例外。”这将进一步降低行业获取联邦数据的障碍,提升共享与利用效率,极大提升AI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


另外,行动计划把联邦数据开放,放在“构建世界级科学数据集”的部分阐述,瞄准的是最关键的高质量科学数据,致力于通过开放数据构建国家级战略资产。




联邦资金分配施压,倒逼各州放宽AI监管


此前备受关注的“大而美法案”曾主张联邦直接冻结各州的AI监管权10年,最终此条款未在参议院闯关成功。但特朗普政府没放弃,换了个招,从立法手段转向了行政手段。他在7月23日的演讲中明确提到,“AI监管要制定全国统一、符合常识的联邦标准,而不是让美国50个州各自制定自己的AI规则。”这次行动计划摒弃了“直接冻结”的强制性手段,转而采用联邦资金分配的鼓励性手段,“联邦政府将限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联邦资金流向那些有繁琐人工智能法规、浪费这些资金的州。”也就是说,严管AI的州可能面临断粮风险




内容监管放宽,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行动计划明确指示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对其广受业界重视的《AI风险管理框架》(AI RMF)进行修订,核心是移除或淡化其中关于“错误信息、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EI)、气候变化”等社会伦理层面的考量。


也就是说,行动计划将伦理议题视为“阻碍创新的监管”。此前,拜登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资金来监管AI,被认为占用了大量政府资源,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企业在处理种族、犯罪记录等社会伦理数据时,必须开展风险评估,并每年向政府提交经认证的简化版评估报告。专家认为,为满足合规要求,会给全美企业带来数十亿美元的额外经济负担。


目前,行动计划的这一举措,降低了企业的合规成本,企业可以将风险管理的焦点从复杂的社会伦理风险,收窄到更具技术性的安全和性能风险上;同时,也降低了政府的支出成本,将解放拜登任期用于监管的专项资金,转而投向模型开发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加速美国AI产业的发展。



环保让道算力,全力保障算力绝对优势


行动计划指出,“实现AI领先地位不仅要创新技术,更需大规模扩张数据中心、芯片制造厂和能源系统,以满足未来AI耗能需求。”为了加快速度,特朗普政府计划放宽环保审批流程,简化《清洁空气法》《国家环境政策法》的部分条款,让数据中心、电厂、半导体工厂可以快速上马。根据麦肯锡咨询报告,美国目前有超过650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正等待联邦政府批准。此前,这些项目往往需要经历数年的审批流程,比如电力项目审批约需要5-6年,其中等待最长的就是环保审批。随着监管放宽和审批流程加速,AI数据中心、电力项目等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此外,AI产业是能源密集型产业,电力供应已成为限制美国AI发展的重要约束。在北弗吉尼亚等数据中心密集地区,新的数据中心可能需要等待多达7年才能接入电网。“接入电力的速度”已成为数据中心选址的关键因素,甚至超过了电价和土地成本。


AI行动计划针对能源保障给出3大解决方案:一是稳住现有电厂,延迟退役;二是升级电网;三是押注地热能和核聚变等新能源,推动能源结构多元化,以充足的电力供应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


特朗普政府的“AI行动计划”,“去监管”并不是孤立政策,而是服务于抢夺全球AI霸权的核心战略。从数据开源、版权松绑,到压制地方监管、放宽内容要求,再到为算力基建开环保绿灯,一套组合拳旨在系统性拆除美国AI产业发展的“刹车片”,力图在激烈的全球AI竞赛中,尤其是与中国的竞争中,抢占决定性优势。建议我国优化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在内容生成方面客观看待技术提供方责任,避免因个别用户恶意诱导产生不当内容而过度追责。加快规模化应用反哺技术竞争力提升,将无人机、无人车为代表的前沿应用等纳入新兴支柱产业,加快规模化商业化落地。通过软硬协同筑牢自主可控生态根基,牢牢抓住复杂国际形势下的人工智能发展机遇。










排版:李森(北京工商大学)

终审:梁正、鲁俊群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编
上述信息均根据原文内容整理,谨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机构立场和观点

往期回顾

海外智库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观察第285期

海外智库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观察第284期

海外智库丨人工智能国际治理观察第283期


关 于 我 们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Institute for AI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Tsinghua University,THU I-AIIG)是2020年4月由清华大学成立的校级科研机构。依托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与国际治理方面的已有积累和跨学科优势,研究院面向人工智能国际治理重大理论问题及政策需求开展研究,致力于提升清华在该领域的全球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引领作用,为中国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新浪微博:@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

微信视频号:THU-AIIG

Bilibili:清华大学AIIG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