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宝珠
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获得授权,并标明来源
第 21 届 CCF 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大会(CCF HPC China 2025)上,11 位院士、戈登贝尔奖获得者、权威专家、资深学者、企业精英等汇聚一堂,围绕 HPC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聚焦丰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度分享与交流。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高性能计算(HPC)已成为推动重大突破的核心引擎,其以远超常规计算机的算力,为科学家提供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放大镜」和「加速器」。从模拟宇宙演化、预测气候变化,到揭示生命分子的运作机制、加速新药研发,HPC 正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
尤其在数据爆炸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AI for Science 发展提速,在很多科研领域,AI 仍存在精度不足、泛化能力弱、通用性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在面对真实场景中的动态模拟、动态预测以及多尺度、跨尺度任务时。所以,当单纯的 AI 方法难以解决部分领域的现有挑战时,如何充分发挥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在大数据分析、仿真计算、智能预测、实验辅助方面的潜力,是当前 AI for Science 落地应用关注的重点。
在 8 月13 日开幕的第 21 届 CCF 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大会(CCF HPC China 2025)上,11 位院士、戈登贝尔奖获得者、权威专家、资深学者、企业精英等汇聚一堂,围绕 HPC 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聚焦丰富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度分享与交流。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多位顶尖学者、行业专家均提到了 AI 与 HPC 的结合,以及 AI for Science 这一全新科研范式。
其中,在以《百尺竿头须进步——谈谈高性能计算下步发展》为题的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锡城院士重点梳理了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科学计算、智能计算、智能科学计算典型应用的特点以及对当前加速架构的不适应性,对高性能计算体系结构如何适应智能计算的应用新特点,提出了优化设计方向。
卢锡城院士在 CCF HPC China 2025 发表演讲
卢锡城教授提出,「高性能计算机发展靠两大技术支撑,一个是摩尔定律,一个是并行技术」。进入 21 世纪,随着功耗与频率壁垒的出现,并行技术成为突破单核性能瓶颈的唯一路径。异构计算架构应运而生。当前,在全球超算 TOP500 榜单中,尤其是前 10 名系统中,异构架构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智能科学界计算的兴起,CPU+GPU 的简单异构模式依然面临着在计算,存储,通信等融合方面的巨大挑战,卢锡城教授分析了 AI4S 应用对 CPU、GPU 性能的需求后发现,当前的架构很难满足其应用需求。例如,GPU + GPU 架构的系统仿真和通信比不足,CPU + GPU 架构中存在很多不均衡因素等等。
对此,他提出要对当前的计算形态进行针对应用特点的优化,结合客观条件优化体系结构设计,综合技术、工艺、成本等诸多矛盾问题创新体系结构,软硬件协同优化,目标就是要均衡配置,实现从结合式的异构加速,迈向融合式的 AI 加速。换言之,他认为应推动计算架构从「结合式异构加速」向「融合式 AI 加速」转变。
基于此,卢锡城教授建议,未来体系结构设计必须以应用特点为导向,软硬件协同优化,实现均衡配置。基于此,他提出一种新型的 CPUSIMT 融合计算架构,采用「直连—桥连—互联」三层结构:通过 CPU 与 GPU 直连提升局部效率,以 CPU 作为「桥梁」增强扩展性,最终构建可扩展至十万级节点的高效互联系统。
除了大会报告中多位院士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 AI for Science 之外,面向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同期论坛中也有多位老师深度分享了 AI 对于该细分领域的变革,以及 AI + HPC 的强力赋能。HyperAI超神经后续会继续分享 CCH HPC China 2025 期间的 AI4S 精彩演讲,敬请期待!
关于 WEC 2025
CCF HPC China 2025 同期还举办了 WEC 2025 世界算力博览会,以「绿能筑基 智能高新」为主题,以 3 大类核心领域、12 个细分行业、78 个垂直赛道,构建起从「算力底座」到「场景应用」的完整生态。展区覆盖六大领域: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算力服务、教育科研、城市文化交流等等。展区内囊括了国家级超算中心组成的「算力国家队」,多家科技巨头重磅发布智算新品,高校科研团队带来诸多产学研合作项目,以及数十家新锐企业组成的「算力创新方阵」。


戳“阅读原文”,免费获取海量数据集资源!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