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 创始人 Paul Graham 的《Startups in 13 Sentences》广为人知,基本是创业必读的文章了。

「创业公司的成败,几乎完全取决于创始人团队。」

「在推出产品后,才算真正开始投入工作。推出产品能让你明白应该做什么。在这之前,都是在浪费时间。」

「理解用户,才是核心。创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你最能掌控的价值维度,是产品对用户生活的改善程度。其中最难的是知道该为用户做什么。一旦明确了方向,把产品做出来只是单纯的努力问题,而大多数优秀的开发者都能做到。」

虽然发表在 2009 年,但在当下,其核心观点依旧不过时,是 founder 们可以每年拿出来重读的一篇。

两位创业者 Chris Saad、Yaniv Bernstein 通过对谈的形式,结合创业经验和当下的创业环境,逐条剖析了 Paul Graham 的 13 条创业原则。

「成功的 Startup,本质上其实是一场反直觉的探索。」


超 12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邀请从业者、开发人员和创业者,飞书扫码加群: 
图片
进群后,你有机会得到:
  •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Startups in 13 Sentences》

1. 挑选优秀的联合创始人

2. 快速发布

3. 迭代想法

4. 理解用户

5. 先让少数用户「极度热爱」

6. 提供「超出预期」的客户服务

7. 衡量的指标是什么,就做什么

8. 少花钱

9. 实现「泡面盈利」(Ramen Profitable)

10. 保持专注,避免分心

11. 别气馁

12. 别放弃

13. 接受「交易失败」

01 
选对联合创始人,
早期投资就是投创始人

Yaniv:Paul Graham 在文中写道:「联合创始人对创业公司的重要性,堪比地段对房地产的影响,房子的任何属性都能改,唯独位置改不了;创业公司的想法能轻易调整,但更换联合创始人却难如登天。而创业公司的成败,几乎完全取决于创始人团队。」

在澳大利亚,确实能「移动房子」,用卡车把整栋房子运走,但过程真的很狼狈,谁也不想走到这一步。我们来聊聊这条原则的含义吧。

Chris:我刚和一位投资人聊过这个话题。我认为,早期投资的本质就是投资创始人。如果你要创业,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决定,就是选择谁来做你的联合创始人。

电影圈有句话:「导演工作的一半是选角」,创业也一样,管理创业公司的核心,就是选对团队成员。「人是最重要的资产」这话虽老套,但千真万确,在创业领域更是如此:创业的影响力被放大,过程又充满挑战,无论是情感上的压力、战术上的难题、战略上的抉择,你都需要真正优秀的伙伴:目标一致、韧性强、专注且投入。创业初期(甚至后期)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你身边的「战友」是谁。

Yaniv:太对了。有个共识是「投资人投的是创始团队」,对创始人而言,对应的「投资」就是找到合适的联合创始人。但我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创始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不能说「创始人 A 很优秀,创始人 B 也很优秀,所以这是个好团队」。

团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一个好的团队,价值远大于成员个体的总和,差团队则相反。所以在选择联合创始人时,要考虑相对适配性,技能是否匹配互补?核心目标是否一致?能否共享那些无法分割的资源,比如决策权、收益?更重要的是,你们的关系能否长久?遇到压力时能否同心协力?

创业总有不顺的时候,当局面变得艰难时,联合创始人会与你并肩作战吗?你们的关系能扛过去吗?还是会彻底破裂?数据也能证明:创始人散伙是创业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接触过创业圈就会知道,这种散伙太普遍了,多数创业公司都会在中途失去一位创始人。

如果能组建一个有韧性、凝聚力强、技能互补的团队,每个人单独看都很出色,组队后更厉害,那你就占据了绝对优势。对我来说,这就是「选对联合创始人」的真正含义。

Chris:我觉得多数创业失败,归根结底都是创始人的问题。 Paul 说「想法好改,换创始人难」,这话太对了。


02 
快速启动,
发布产品前都是在浪费时间

Yaniv:Paul Graham 写道:「快速启动的核心,不是为了尽早把产品推向市场,而是『推出产品后,才算真正开始投入工作』。推出产品能让你明白本该做什么』,在这之前,你都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无论推出的产品是什么,核心价值都在于让你能接触用户。」

Chris:我们之前聊过很多次「最小可行产品(MVP)」「最小可行迭代」,核心就是「发布-学习-迭代」。有句名言:「所有人都能按计划行事,直到挨第一拳(遇到现实冲击)。」我也常说:「在产品接触到真实用户之前,一切努力都只是纸上谈兵。」

Paul 想表达的是:快速启动不只是为了早创造价值、抢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了解用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有人在乎吗?它能创造真实价值吗?如果不能,为什么?该怎么调整?学到了什么?产品推出得越快、迭代得越快,成长就越快。

Yaniv:Chris,我现在在筹「种子前轮融资」,录制播客前还在和投资人进行一些艰难的对话。他们总问「我还是搞不清你的产品到底是什么」「你得把路线图给我看看」。这根本不合理,因为早期融资时,实话就是「我也不确定最终产品会是什么」,我需要先做个版本发布,看市场反应,再持续迭代。

投资人该问的是:「你如何快速推向市场?如何快速迭代?」好在已经有几位优秀的投资人加入了我们的「Violet 项目」,他们就只问一个问题:「你打算如何快速推向市场?」

这些投资人懂硅谷式创业的逻辑, Paul 也总能把这一点说透,他作为「硅谷创业教父」不是没道理的。硅谷的核心原则是:放下「虚假的精准感」和「掌控欲」,别觉得「只要想透彻、做足调研、在 Excel 里建够模型,就能掌控一切」。

你得「向现实低头」:大海比你强,你要顺势而为。跳进水里,看水流带你去哪里,而不是假装自己能掌控一切。这其中真的有很深的道理。

Chris:很多人来自学术圈、代理机构(习惯「一次性交付大成果」),或是「瀑布式开发」的大企业(要求「一次做对」,否则可能被开除),还有些人刚走出校园(写论文只有一次提交机会,必须完美)。他们习惯了「一劳永逸」,但创业需要发布-学习-迭代-重复」的循环


03
让想法迭代进化:
Strong opinions,loosely held

Yaniv:Paul 的第三条原则:让想法迭代进化。这是「快速启动」的后半段:快速启动,持续迭代。把创业当成「单纯执行某个绝妙的初始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就像写文章,精彩的观点大多在写作过程中逐渐浮现,创业的好想法也多在执行中产生。

Chris:上一条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一点,但还要补充一个流行且重要的观点:爱上问题,而非解决方案

很多人会想:「我要帮人从 A 地到 B 地,我想象中的方案是法拉利,我就要造法拉利,肯定很棒。」但多数时候,人们需要的可能是丰田卡罗拉,甚至是小电驴;具体需要什么(比如飞机、喷气式飞机、螺旋桨飞机),取决于「你要解决 A 到 B 之间的哪个细分问题」。

所以你要痴迷于「解决 A 到 B 的问题」,但对如何交付解决方案保持灵活随着产品成熟度、市场成熟度、预算、资金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变化,解决方案也要随之迭代。迭代的依据,既有上一条提到的「用户反馈」,也有时间推移、市场动态和自身路线图的变化。

Yaniv:我想到另一句话(不是来自这篇文章,但很相关):「观点要坚定,态度要灵活」(Strong opinions loosely held)。

任何时候,你都该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有清晰且坚定的想法。说实话,我每天都有这种感受:如果基于现有认知,你都不相信自己在做「对的事」,就很容易被干扰,最终什么都做不出来、发不出去。

但产品一旦接触市场,你就得听市场的。市场很可能会告诉你「你的想法错了」。所以态度必须灵活:别固执地说「我听到市场的声音了,但你不懂,我有三年路线图,都跟投资人说好了,我就要按计划来」。

那样就太傻了,你得能调整想法,保持「弹性」,让想法随市场反馈来进化。而且, Paul 用的是「进化(evolve)」,不是「革命(revolution)」,这意味着当产品想法被证明行不通时,你不用全盘推翻重来,而是更新既有认知:「因为有了新信息,我的想法错了,现在要调整」。

我觉得这很关键,很多人误解「pivot」和「精益创业」,以为是「每次都推倒重来」,但其实是「迭代优化」。本质上,这还是关于「学习」:只有让产品进入市场,听市场的声音,才能学到东西。


04
理解用户:
先解决用户问题,再谈增长

Chris:第四条原则是「理解用户」。 Paul 写道:「可以把创业公司创造的价值想象成一个矩形——一边是用户数量,另一边是『产品为用户生活带来的改善程度』。后者是你最能掌控的维度,而前者的增长,恰恰取决于你在后者上的表现。」

「就像搞科研,难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提出问题;难的是发现用户尚未被满足的新需求。你对用户的理解越深,做到这一点的概率就越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最初做的都是『创始人自己需要的产品』。」

Yaniv:Paul 用「矩形」来比喻,其实可以说得更简单:别只盯着「增长」和「用户数」,要专注于「做出用户真正热爱的产品」。而做到这一点的唯一方法,就是真正理解用户,你不可能碰巧做出用户热爱的产品,这需要对用户的细腻洞察。

「用户数增长」的路径,就是「打造用户热爱的产品」。这很符合 Paul 的风格,核心是「传递巨大价值」。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倾听用户、理解用户、共情用户,发现「用户痛点的具体形态」,然后设计出完美的解决方案。

做到这一点,增长自然会来。如果先盯着增长,而不是「传递价值」「理解用户」,就像「喝糖水提神」,增长不难,但难以持续,也无法真正捕获价值,因为你没传递多少价值)。所以首要任务是:理解用户,为他们传递巨大价值。

Chris:这条我太有共鸣了。在做咨询时,我遇到很多创始人一心只想「增长」。你说「增长容易」,但「理解用户的核心需求」可不容易。如果产品不能解决用户问题,增长又有什么意义?这就像「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甚至没长腿就想跑」,根本不合逻辑。

你要增长的是「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果不理解用户,就不懂他们的痛点;不懂痛点,就做不出有价值的产品;没有价值,就谈不上增长。你可以砸钱投广告拉用户,他们可能进来逛半秒就走,这不是增长,只是「短暂的无效流量」。

必须先理解用户、解决他们的痛点、打造有价值的产品,再谈增长,最后谈变现。我见过太多创始人说:「Chris,我们要开通订阅收费。」我会问:「太棒了,你每月能为用户创造什么价值?」他们却反问:「什么叫每月创造价值?我们觉得用户可能会注册一个论坛之类的……」别再这样了!先理解用户、解决他们的问题,其他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Yaniv:但 Chris,我们得明白「为什么抵制『只盯增长』这么难」,因为与增长相关的指标更吸引人,也更容易说清楚。比如你说「上个月用户数比前两个月都增长了 20%」,哪怕是靠投广告等「人工手段」,也能给投资人、给你自己讲一个清晰的故事。

但如果你说「我们的产品比上个月有用了 20%,但用户还是只有 5 个」,听起来就像「还在小打小闹」。这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创业为何如此有吸引力?为何播客更了 250 多期我们还在做? Paul 为何魅力十足?

因为创业的许多闪光点都违背直觉,它们不仅与你的直觉相悖,还与既定惯例相悖,往往更与人性相悖。这条原则就是典型:你想「把公司做大、产生大影响」,但现实是「先学会走,再学跑」,这里的「走」,就是为一小群用户传递巨大价值

Chris:创业逻辑也和其他所有商业模式(大企业、代理机构、小公司)相反,而这些「非创业模式」早已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着父母开小公司,在学校学「工业时代的价值创造模式」(写论文、完成作业),在大企业工作时熟悉了官僚体系……很少有人真正经历过「创业这种灵活的有机体」。

所以无论是从人性出发,还是从过往经验、文化环境来看,人们对创业该怎么做的直觉,都是错的。

Yaniv:创业是「生意」,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意」,这让我想到 250 多期前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聊过「小企业思维误区」。


05 
缩小目标用户范围:
先让少数用户「极度热爱」

Yaniv:Paul Graham 写道:「理想状态是让大量用户热爱你,但别指望一开始就能做到。初期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满足『部分潜在用户』的全部需求,要么满足『所有潜在用户』的部分需求——选前者。从用户规模和满意度两方面来看,前者更容易扩张;更重要的是,前者能让你『难以自欺欺人』。」

「比如你觉得『产品离优秀只差 15%』,但你怎么确定不是差 30%,甚至 90%?而『用户数量』这个指标,反而容易统计。这条和上一条其实很像,核心是『别在大量用户身上浅尝辄止,还骗自己『他们都能从产品里获得价值,这样就够了』。如果你没彻底解决一部分人的痛点,其实根本就没取得实质进展。」

Chris:上一条是「理解用户」,这条是「缩小你要聚焦的用户范围」。比如你说「要为女性打造一款好产品」,这根本不现实,因为全球女性群体太庞大了,需求差异太大,痛点各不相同。

你必须把用户范围缩到「极致窄」:比如「美国加州 18-25 岁、家境富裕、想找更舒适的跑鞋、每天早上都慢跑的女性」。这个范围要窄到让你自己都感到不安,甚至尴尬:「天呐,这么窄的人群,怎么可能做成生意?」而这正是彼得·蒂尔(Peter Thiel)所说的「在细分领域形成垄断」。

你要让「加州那些每天晨跑的女性」成为你跑鞋的死忠粉,让她们主动向同圈层的人推荐;接着,其他人会跟风:「酷女孩都穿这个牌子,我就算不晨跑也得买一双」;之后你再拓展用户群,比如「每天散步的女性」「想跟风的人」「追求奢侈品的人」。

你得先在一个细分领域垄断,再逐步扩大最小可行用户群。反之,如果你做一款「和其他鞋子没区别的通用款」,没人会在乎,也解决不了任何人的痛点。所以 Paul 的建议很明确:找到你的细分领域,专注服务他们。


06 
提供「超出预期」的客户服务,
「无法规模化」恰恰是创业的优势

Chris:第六条原则是「提供超出预期的客户服务」。 Paul 写道:「用户习惯了被敷衍,他们打交道的公司大多是『准垄断企业』,就算服务差到离谱也没人管。你对『服务上限』的认知,也会被这些经历无意识地拉低。」

「试着让你的客服不只是『好』,而是『超出预期』:主动花心思让用户真正满意,他们会深受触动。创业初期,提供『无法规模化』的客服是值得的,这是了解用户的好方法。」

Yaniv:我特别认同这条,不过 Paul 的表述里有个小矛盾:他说「大公司客服差是因为准垄断」,但后面又承认「顶级客服往往难以规模化」。其实对早期创业公司来说,无法规模化恰恰是你的优势。

创业初期,很多事都因「缺乏规模」而对你不利:没资源、没资金、没用户、没品牌……但你能做「大公司做不了的事」,比如顶级客服。事实上,创始人应该尽可能亲自做客服,我有过这种经历:如果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直接给我发邮件反馈、回复我的问题,我会很惊喜,甚至有点意外(好的意外):「哇,创始人居然亲自联系我,他们真的在乎产品,也懂产品,还愿意听我的意见。」

就算产品有小问题,我也会原谅。就像 Paul 说的,这种客服能建立极强的用户忠诚度,而且没有任何大公司能复制,不只是准垄断企业,所有大公司都无法规模化这种「极致客服」。所以,抓住这个「大公司做不到」的优势,别浪费这个机会。

Chris:我想对 Paul 的观点做个小补充:对硅谷式「软件驱动型创业公司」来说,核心是打破用户的预期,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和软件,从底层重构产品,把「平庸体验」彻底颠覆。

所以,不只是客服要超出预期,产品本身、实用性、注册体验(比如新银行开户、ChatGPT 注册、广告平台使用)都要远超用户预期,因为这类公司会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结合软件和用户思维去设计。而现在大多数公司都是「令人反感的垄断企业」,体验根本没法比。

第二点,这又是「反直觉」的例子:在大公司待久了,你会觉得「大家都想和大公司合作」,习惯用「我们」自称(比如「我们某科集团就是这么做的」),还怕别人发现「公司其实就俩创始人在车库里办公」,于是想尽办法装「大」。

但创业公司恰恰相反:用户想知道你的创业故事,想知道背后是谁在做,想知道你在用心做事、努力解决问题,这和「大公司的官方做派」完全不同。

最后,关于「做无法规模化的客服」,这其实和 Paul 另一个常被误解的观点相关,「做无法规模化的事」。很多人理解错了,比如他们会说「Chris,我现在做咨询业务,因为 Paul 说『做无法规模化的事也没关系』」。

但 Paul 真正的意思是:「做无法规模化的客服,是为了支撑你『可规模化的产品』」。比如爱彼迎(Airbnb)的经典案例:早期派摄影师上门给房源拍照(这件事无法规模化),但最终搭建的「短租交易平台」是可规模化的。

所以核心是「用无法规模化的事,为可规模化的产品/平台/业务铺路」,不是「随便做无法规模化的事」,这一点非常重要。

Yaniv:做「无法规模化的事」(尤其是客服)还有一个原因:这是「用户探索」的一种方式。上一条原则不是说「要深入了解用户」吗?亲自做客服,就是了解用户的好方法。

Chris:但这里有个坑:很多没经验的创始人(比如没参加过 Y Combinator、没得到 Paul Graham 指导的人),会陷入「为单个用户过度开发产品」的误区。所以这需要判断力:既要倾听用户、学习反馈,又不能「过度聚焦单个用户」,这真的是门手艺。


07 
选对衡量的指标很重要,
时机也要对

Yaniv:「你所衡量的,就是你所打造的」。 Paul 写道:「『衡量某个指标』这件事本身,就有神奇的『改善效应』,比如你想提升用户数,就找张大白纸贴墙上,每天记录用户数。数字涨了,你会开心;数字跌了,你会失落。很快你就会发现『哪些做法能让数字涨』,然后自然会多做那些事。」「但要注意:选对衡量的指标很重要。

Chris:这就是为什么「只看营收」很危险。如果你的核心指标是营收,最快的增收方式就是「给大企业做定制化部署」:卖大额企业单,为他们做专属软件,满足所有个性化需求。营收涨了,甚至快实现收支平衡了,看似很好,但这种模式无法规模化。

你真正该衡量的指标是:活跃用户数、用户获取成本(CAC)、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用户留存率、营收成本,以及公司的「规模化潜力」。

这里有个没人说的关键:前几条原则提到「做无法规模化的事、深度服务用户」,但要记住「免费做」。如果你向用户收费(比如收咨询费、非经常性工程费),他们就成了「付费客户」,而不是你验证产品的「试验对象」,你会从此依赖这种「非规模化营收」,再也跳不出来。

所以要「衡量有规模化潜力的指标」:前期可能先聚焦「活跃用户」、「留存率」,后期再聚焦「营收」「LTV」「投资回报率」,关键是时机要对

Yaniv:我对这条原则的感受很复杂,因为 Paul 最后提到「注意选对指标」,这让我想到我最喜欢的「古德哈特定律」(Goodhart's Law):「当一个指标成为目标,它就不再是好指标。

这和 KPI(关键绩效指标)的问题很像:一旦把某个指标设为 KPI,人们会想尽办法让这个数字涨,哪怕做「对业务没好处的事」。比如你想提升「产品使用量」,所以把「用户数」设为指标,结果可能有人篡改「用户定义」,把「误点通知的人」也算作「活跃用户」。

我在谷歌工作时,Google+ 就有过这种情况:为了「提升活跃用户数」,把 Google+塞进各种不相关的地方(比如通知栏),用户误点通知,就被算作「Google+ 活跃用户」,这太离谱了。

所以你必须警惕:大多数时候,「你衡量的指标」只是「你真正关心的事」的「替代品」( proxy ),而非「事情本身」。如果过分盯着指标,「指标和核心目标之间的关联」会逐渐消失。

所以结论是:要衡量指标,要聚焦重要的指标,努力让它们变好,但别「用力过猛」,要回到第一性原理,想清楚「你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明白「指标只是不完美的替代品」。

Chris:我在播客里讲过这个故事,但每次想到还是会想起:我在 Uber 工作时,和一群对我们的业务有敌意的人开业务复盘会,他们总揪着「数据没增长」不放,反复说「要提升首单量」。

我试图耐心解释:「开发者平台不是提升首单量的核心工具,有更合适的指标和方法」,但他们只认「首单量数字」,还说「Chris,OKR 就是这么定的,数字就得达到这个标准」。最后我忍不住脱口而出:「我根本不在乎这些数字。」

Yaniv:所以你才不在 Uber 工作了。

Chris:对,当时整个房间都安静了,在 Uber,说「不在乎数据、不在乎数字」,简直是「大逆不道」。但问题在于:他们嘴上说「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实际根本没做到,这个数字本身就是错的。

我不管谁定的 OKR,也不管他们多喜欢这个 OKR,我是以「创始人思维」在做事:我来不是为了「保住 OKR」,而是为了「推动业务真正增长」。所以,你得有原则,团队也得是「有原则的人」,要知道「什么时候数字不重要」。


08
专注「资本使用效率」

Chris:Paul 写道:「我必须强调,创业公司『低成本运营』有多重要。大多数创业公司失败,是因为『还没做出用户想要的产品,就没钱了』——缺钱是最常见的失败原因。」

「『低成本』几乎等同于『快速迭代』,但不止于此:『低成本文化』能让公司保持『年轻态』,就像运动能让人保持年轻一样。」

他想表达的是:「低成本运营能让公司保持灵活敏捷,有更多『试错时间』(runway)去做实验、学习和迭代。」

Yaniv:我又要「反驳」 Paul 了吗?前不久我在 LinkedIn 发过一篇帖子,说「要节俭(frugal),但别小气(cheap)」,两者有什么区别?

「小气」是「该花钱时也不花」:明明花钱能带来巨大收益,却只盯着「花最少的钱」。回到之前的观点:如果你的 KPI 是「花钱越少越好」,你会只关注「不花钱」,而忽略「花钱的真正目的」,这和 Paul 想表达的其实是两回事。

我不是真的反驳他,而是觉得:「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才能延长试错时间,有更多机会迭代,这才是关键,这叫节俭。」 核心是「让每一分钱都有意义」,而不是「单纯花最少的钱」。

Chris:我更愿意用「效率」这个词,资本使用效率:每花一块钱,都要追求最大回报。有时候你必须多花钱:比如雇能「推动业务飞跃」的顶尖人才,投能「打开市场」的广告,买「比自己开发更省时间省钱」的软件。

「节俭」这个词有时带负面含义,所以「资本效率」更准确。我们其实想说的是一回事:明智花钱,追求结果,快速推进。


09 
实现「泡面盈利」(Ramen Profitable)

Yaniv:「实现『泡面盈利』(Ramen Profitable)」,指创业公司的收入刚好够覆盖创始人的生活费。

Paul 说:「这不是『商业模式快速试错』(虽然也能起到这个作用),更像是『破解融资流程』的方法。一旦实现泡面盈利,你和投资人的关系会彻底改变,对团队士气也大有好处。」

Chris:这条对早期创业公司尤其适用,早期团队人少(可能就几个创始人),不用雇客服,不用搭建复杂架构,能靠「小而灵活」的模式快速学习迭代。

但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你就得「提前投入」(这也是风投的作用)。理论上,你应该具备「精简成本后仍能维持运转」的能力,实在不行,砍些非核心业务,公司还能继续跑。

而且,「不缺钱」确实会改变你和投资人的关系。Yaniv,我们录播前聊过「敢于对投资人说『你错了』,敢于起身说『抱歉,我们不合适』」,当你特别需要投资人的钱时,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如果你不缺钱,处境会好得多。

不过我要提醒:风投的核心逻辑是「提前投资」,在公司盈利、收支平衡前就投钱,所以「泡面盈利」的时机很关键,不是所有阶段都适用。除非你参加过 Y Combinator,否则很难把握好这个度。

Yaniv:Chris,我想换个说法:这条原则更适合「早期创始人」,尤其是「生活负担轻的年轻创始人」,没配偶、没孩子,能靠泡面过日子。但如果你有个三岁的孩子,总不能让孩子也天天吃泡面吧?所以你说的「时机」很关键。

Yaniv:「泡面盈利」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像 Paul 说的,它能彻底改变你和投资人的关系,为什么?因为你有了「转身离开的底气」。

所以我更愿意这么说:「让自己处于『能对投资人说不』的位置」。而具体怎么做,要根据你的人生阶段调整:

  • 年轻时,你可能没什么钱,但有时间、没负担,这时「极度节俭,靠产品收入刚好覆盖个人生活费」的泡面盈利模式就很合理。

  • 年纪稍长后(这话可能有点「毒鸡汤」,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条件),如果你想创业,最好先攒些个人积蓄。毕竟你有了一定阅历,大概率能存下钱,这时「对投资人说不的底气」,就来自「自投能力」。你不用把生活标准降到「吃泡面」,而是可以说:「我有 12 到 18 个月的个人资金能投入项目,就算没人投资,我自己也能撑。」

当然,自投有缺点,但和泡面盈利一样,它能给你「拒绝投资人的底气」。首先,这能帮你避免「跟不匹配的投资人合作」的错误决策。

更重要的是,但凡做过谈判的人(甚至没做过的人)都知道:「最有力的谈判筹码,是『真的愿意放弃』」。你越不迫切需要钱,反而越容易融到资。所以无论你在人生哪个阶段,都要想办法让自己不迫切,这才是 Paul ·Graham 这句话背后的核心逻辑。

Chris:这让我想到一件事,可能有点跑题:对 Y Combinator 最尖锐的批评之一,是说它像「流水线」,利用一群年轻、敢拼、能过苦日子的创始人,让他们拼命干活,最后帮 Paul Graham 和 YC 赚大钱。

我觉得这个评价不太公平,YC 确实给了很多年轻人机会,甚至帮有些人变成了百万富翁。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有点「流水线」的味道,节奏也很紧凑。

另外还有一点:年轻时你的优势是「生活成本低、负担少、精力足、能拼」;年纪大了,这些优势会变成「更专注、更有经验、人脉更广」。所以就像你说的,要发挥自己的阶段优势。而 Paul 的「泡面盈利」观点,其实也暗含了 YC 的策略,找那些「能靠泡面撑很久的年轻人」。

Yaniv:没错,随着年龄增长,你的「资本形式」会变,利用好这些资本,别让自己完全受制于投资人,这是我从这句话里读到的核心信息。


10 
专注核心问题,
主动创造「低干扰环境」

Chris:第十条原则:「避开干扰」。 Paul 写道:「没有什么比『干扰』更能毁掉创业公司了。最糟糕的干扰是『能赚钱的事』,比如兼职、咨询、能盈利的副业。」

Paul 还说:「创业公司可能有更大的长期潜力,但你总会为了『赚快钱』而中断核心工作,比如接咨询的电话。矛盾的是,融资也算这类干扰,所以也要尽量减少。」

他说的是「外部干扰」,很多创始人忙着建社群、参与创业生态、办活动、在领英上活跃,做各种和公司核心业务无关的事。

但我觉得「内部干扰」同样可怕,而且更难被察觉:比如「分散精力做备选方案」「同时追多个目标」「把 17 件事都当重点」,还有那些「付你很多钱,但会把你带偏的客户」。

所以「避开干扰」本质上还是「专注」的问题——我们已经聊过无数次了,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Yaniv:你补充得对,干扰不只是外部的,还有各种类型。创业的核心任务是「搞懂用户痛点、快速迭代解决方案、然后规模化」,过程中还要「做无法规模化的事,为后续规模化铺路」,这些都需要极强的专注力。

但世界、社会,甚至我们的人性,都在「反专注」:有太多东西会分散你的注意力。所以有时候需要「设计生活方式」:如果你想减少干扰,就主动创造低干扰环境,这就是 Paul 想表达的。

想把创业做好,就要「减少让你偏离核心的事」,因为你的专注力一定会受到考验,而唯一的通关方式,是「长时间保持足够专注」,直到做出「真正解决用户问题的产品」,之后才能谈规模化。


11
别气馁、别放弃,
接受「交易失败」

Chris:最后三条我放在一起说,因为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第一条「别气馁」,第二条「就算气馁也别放弃」,第三条「接受交易告吹」,后者可能就是你「气馁」或「想放弃」的原因。

核心就一句话:「坚持下去」。就算面前是砖墙,也要闯过去,继续前进,你永远不知道「突破」会在什么时候出现。而创业要成功,靠的就是这种毅力和韧性。

Yaniv:你说「闯过砖墙」,我倒觉得更像「拼命抓住不放」。大家都说「创业像坐过山车」,太真实了。同一天里,你可能前一秒觉得「自己天下第一」,后一秒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这种日子会日复一日地重复。

所以「觉得糟糕」的时候很容易让人厌倦、气馁,这些负面情绪会缠上你。人性的「损失厌恶」会让你「对失败的感受比成功更强烈」:失败多了,就可能想放弃。

我现在正在融资,太清楚「被拒绝」和「交易告吹」有多常见了。我们之前也常说:「别高兴太早,事情没成之前都不算数」。而且要记住:「交易告吹不是对你个人的否定」,就算某种程度上是对公司的评价,也不代表「拒绝你的人就是懂行的」。

所以抬起头,拼命撑下去,别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如果 Paul 这 13 句「有点过时」的建议不够,你需要有人「深入你的公司,在你坐过山车时给你细致指导」。


更多阅读

如何用 AI 做营销:问题不是如何提效,而是底层打法变了

这篇超有用!手把手教你搭建 AI 产品 Evals

美国知名风投 BVP 年度 AI 报告:Memory 和 Context 将是新的护城河

AI 创业,小团队、第一天就出海,如何做到 500 万 ARR?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