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时代的创业范式肯定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一样了。
具体哪里变了?还需要融资吗?用户怎么获取、成本怎么控制?这些关键问题都需要解答。
9 月 12 日,在 Google Cloud 初创企业峰会的圆桌上,极客公园创始人&总裁张鹏,与高瓴创投(GL Ventures)合伙人王蓓、Fotor AI 创始人段江、Google Cloud 大中华区客户解决方案董事总经理孙素梅(Jenny Sun)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一场对话。
创业社区、投资人、典型创业者以及云平台,四个不同的视角,交流的观点很值得一看。

基于对话内容,Founder Park 进行了编辑处理。
TLDR:
今天的 AI 创业,要找到你的 prosumer:他们对技术有一定的理解,比普通用户的忍耐度更高,愿意花更多的耐心去研究和「折腾」 AI。如果他觉得产品对他的工作和生活有价值,甚至愿意花钱来订阅。
在生成式 AI 时代,我们选择创业方向时应该思考的:什么样的方向能让我们比过去更有效率、更有生产力地去做事情。
原来是从「模性加人性」的角度看,未来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在「人性」和「产品」上有不同见解的人出现。
时间重于成本,还没到降本增效的时候。怎么把大模型的实力快速转变成你的产品能力,从而帮你获得第一批用户,快速把你的产品打造成一个有护城河的产品,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轮 AI 创业,我觉得创业者要从一开始就去想,用户来了以后怎么办?尤其是现在获客成本也很贵,如果我花钱把用户买来了,发现他使用的时候成本又很高,怎么办?一定要提前想好这个事情。
护城河是一个综合的能力,我们不能只看一方面,要去想我们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能不能在这些方面去超越竞争对手。
超 13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01
创业新范式:先找到正确的用户
张鹏:大模型带来了技术范式的变化,那么创业的范式是不是也变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先免费圈用户,再谈连接价值。现在AI时代,这个打法还适用吗?想先问问投资人,你们的投资逻辑有什么新变化?
王蓓:从移动互联网到现在 AI 的时代,确实范式变化很大。上一个时代大家看到的是比较疯狂的获客, AI 时代相对冷静一点,没有那么疯狂。
上个时代的技术范式变化,不止有软件还有硬件——比如手机的渗透,让很多人跳过 PC 直接进入移动时代。
现在 AI 来了,今年可能是近七八年来让投资人最为兴奋的一年,我们常开玩笑说「今年终于有活干了」。不管是硬件厂商还是软件厂商,大家今天也一样在去争夺入口。
因为 AI 的技术赋能和范式变化已经足够大。相比之下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颠覆性的硬件入口出现。当然,我们也很希望像可穿戴设备、智能眼镜,或者各种可以 24 小时跟随你的在线入口能够出现。
所以此时此刻更多还是软件上的机会。我们期待创业者能尽快找到 PMF (product-market-fit 产品市场契合度),就是在当前这个有一定的变量的时刻,先找到最会用 AI 的人、最适合的用户。对这些人我们现在用一个词比较多,叫「prosumer」(产消者)。
Prosumer 和 consumer 有什么区别?传统的 consumer 指一般消费者或者是企业客户,而 prosumer 介于专业用户和普通用户之间。他们对技术有一定的理解,比普通用户的忍耐度更高,愿意花更多的耐心去研究和「折腾」 AI。
这种用户不太容易通过花钱猛砸市场来获取,他们恰恰是会进行反向选择的。如果他觉得产品对他的工作和生活有价值,甚至愿意花钱来订阅。我们看到很多软件从第一天就开始收费,通过这种方式,非常精准且现实地找到了第一波用户。
作为投资方,我们希望这些 prosumer 是一个开端。我们做 AI 产品可以先服务好他们,用他们来试验市场和产品。后面随着 AI 能力的提升比如视觉能力或 agent 能力的普及,产品就可以拓展到更多的普通消费者,到时可以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张鹏:听明白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跑马圈地」,用户越多越好;现在AI时代反而是要精挑细选,找到对的用户一起「共舞」。这个视角很有启发。
想问问段江总,作为成功穿越周期的创业者,你怎么看这个范式变化?
段江:我现在常驻成都,有两个身份,一个是 Fotor AI 的创始人,我们这家公司做了 12 年,刚好在 2022 年抓住了生成式 AI 的机会,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另一个身份是在西南财经大学做教授。
Fotor 做的就是现在大家讲的「多模态」,对图片、图形、音乐、视频进行处理和生成。我也算是个创业老兵,从 2012 年开始做 Fotor 这个项目,最开始做得并不算出色,但后面抓住了机会。完整经历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这一轮发展,最近我也在思考,AI 时代提供给我们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生产力的提升,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所以我们在选择赛道方向时,需要考虑哪个方向能真正通过 AI 大幅提升效率。
上一轮互联网发展中,电商是一个非常大的赛道。过去我们要卖东西,得开超市、修商场,把货摆上架,还需要很多员工。而在上一轮的互联网发展中,可以看到,可能只需要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晚上就能卖出 10 亿的货。这种效率的提升可能是上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那么在 AI 时代,我们要构建怎样的产品,才能达到同等级别的效率提升呢?我觉得视频生成就是一个非常类似的事情。过去我们要拍视频,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找演员、导演、道具,还要全世界找场景。而现在,我们中国的团队跑在了前面。原则上讲,一个人、一台电脑,或者一个几人的小团队,就可以拍出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影片。这个效率的提升是巨大的,和电商的类比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觉得,这正是在生成式 AI 时代,我们选择创业方向时应该思考的:什么样的方向能让我们比过去更有效率、更有生产力地去做事情。
张鹏:还是站在 AI 的本质上。这一波 AI 和大模型的浪潮,本质上是解锁了许多新的生产力供给。所以创业时,首先要站在生产力极大丰富、执行力极度到位的情况下去思考如何设定创业轨迹。这确实跟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所不同,创业者要从自身生产力的供给层面出发去设定产品和选择赛道。
我觉得这两位都分别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视角:一个是要面对哪个市场,另一个是怎么高效地拿下这个市场。因为创业者必须高效,否则没有生存的可能性。
我再问问 Jenny ,你们其实接触了全球在这一波新浪潮里各种优秀的创业者,方向也非常广泛。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跟上个时代不一样的范式变化?
孙素梅:我觉得大家的观察跟我们的观察非常一致。
首先,过去两年 AI 的发展非常迅速,比起过去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模型的能力还会越来越强,有很大的提升空间,AI 能做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
就像两位提到的,目前非常明确的应用方向就是提升生产力。我们听到很多客户提「prosumer」这个概念,我们通常把它叫做「生产力用户」。很明显,很多客户借助 AI 的能力,在自己细分的领域或行业做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帮助他们提升生产力、节省成本,或者更好地进行市场定位。
大模型技术实力会不断向前发展,但它又是一种比较泛化和通用的能力。如何借助这种越来越强但又通用的能力,在自己的领域里形成护城河,这是我们看到很多创业者在做的事情。包括今天分享的 Plaud AI,我们看到它在深度访谈和高层对话这个领域的 notebook 应用非常有意义,他们已经实现了上亿的营收。
也包括很多其他的客户,比如 Lovart,其实是一个 agent for designer,也是一个生产力工具,在它的市场里也做得非常成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充分利用了最好的模型,不是自己去造轮子,而是在自己细分的场景下,用大模型的能力去快速形成自己的产品。
张鹏:确实,在这个时代的这个阶段,如何选择很重要。第一,要把 AI 的生产力有效地组织起来;第二,要瞄准正确的用户;然后形成一个「双人舞」往前走,这可能是早期非常关键的一点。还真不是上来就看能干嘛就干嘛,能抓到谁就抓到谁,这跟上个时代有挺大的变化。
02
创业既要懂模性,
又要懂人性
张鹏:很多创业者觉得这事儿挺玄学的,为什么有的项目被热捧,有的产品很好却融资困难?请投资人给我们「开源」一下,在这个 AI 时代,你们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创业者?
王蓓:投资人怎么选创业者,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阶段,创业者的特质要求也不太一样。我们现在很开心能看到这么多的创业者出来,因为投资人和创业者是一家人,只是在同一个跑道的两边。今天单就 AI 领域来讲,浪潮看起来很大,但其实 AI 的创业门槛并不低。
高在哪呢?我记得张鹏总上次在 AGI 大会上讲过一句话,叫「既要懂模性,又要懂人性」。「懂人性」这个事大家比较好理解,做任何生意都要符合人性,理解你的用户想要什么。那为什么还要「懂模性」?因为 AI 作为一个生产力工具,创业者首先要知道技术的边界在哪,哪些现在的技术可以利用到产品上的,哪些可能还没到那个阶段。
所以,在「既懂人性又懂模性」这个标准下,我们看到过去两年里,真正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不过技术和模型能力是在不断提升和扩张,而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普适性。这意味着往后看,可能会有一批比不具备强技术能力的人才也可以出来创业,大家都能更好地用好技术。
另外一方面我们发现,从当下的产品表现来看,存在一批完全跳出原来商业模式的、甚至可能没在这个行业里做过的创业者,他们用一个非常清晰、非常年轻的视角去看待市场和技术的结合,反而可能有更多的机会。
我们非常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各种各样不同的人。我们做投资就是寻找 outlier,就是找那些特别不一样的人。原来是从「模性加人性」的角度看,未来我们希望能看到更多在「人性」和「产品」上有不同见解的人出现。
张鹏:在去年的那个节点,确实需要你对模型有一定理解,再去理解产品需求,才能做出一个有效的东西。
但到今年,各种大模型包括 Google 的技术进步都很快,我们已经看到「模性」在降低,对模型的需求在降低,对人性的解放反而变得更重要。所以我觉得对创业者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时代,有更大的机会去尝试。
听起来,这确实是一个「人」、「事」和「时代」契机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东西。所以有时候不是投资人不选你,是可能时机还没到你这儿。
03
AI 创业,也不是一定要融资
张鹏:再问问段总,你们的产品现在月活用户应该有几千万?
段江:月活 1700 万。
张鹏:1700 万左右,日进斗金。而且最神奇的是,你在上个时代拿了投资,结果在进入这个时代的前夜,投资人等不及了,要求回购股份。结果你们到这个时代反而没拿融资,等于把钱还给了投资人。我们最近也看到一些创业团队,干脆就没拿投资,也开始往前走。这个选择也很独特,给我们分享分享背后的思考?
段江:融资确实是一门学问。在上一轮移动互联网时期去融资的时候,因为我是高校教授,很多人就会质疑大学教授创业。结果这一轮 AI 来了,很多人又说,怎么不是教授呢?
张鹏:哈哈,时代跟时机很重要。
段江:我们在上一轮移动互联网时期,融资并不算特别多。 2022 年 7 月份,我们的投资人提出,能不能把股份回购了。我记得当时疫情非常严重,很多人都看不清楚未来。那个时候,我们还是决定把账上的钱基本上都给了投资人。当时投资人还说亏了一些,但我们把这部分股份收了回来。
这是 2022 年 7 月,那时我们其实也没看到生成式 AI 的机会。过了一个月,2022 年 8 月,我在杭州和一个从阿里出来创业的朋友聊天,聊到了生成式 AI 的需求,当时就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方向。从那时开始,整个团队就进入到下一轮 AI 的创业中。
2022 年 10 月,我们应该是国内第一个在海外上线文生图功能的公司。现在文生图很普遍,但我们做的时候还特别少。Midjourney 当时需要用户去 Discord 里面使用,非常麻烦,一般人用不来。我们看到了这个机会,就在我们的网站上线了一个功能,用户输入文字就能出图,这带来了大量的用户。
这时候,过去十年的创业积累就发挥了作用。如果我们当时只有一个文生图功能,很多用户新鲜感过了可能就走了。但是由于我们过去十年一直在做技术、做产品,有几十个图像、视频相关的功能,所以用户可能是通过文生图来的,但我们的其他功能把他们留下了。从 2022 年 10 月份开始,我们就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不管是用户数还是收入都实现了高速增长。
这时候就来了很多投资人,到今天,我自己聊过的投资人可能都超过 100 家了。但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没有拿钱。一个是我们现在确实有比较好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很多创业者拿钱是为了发展,但由于我们算是既拿过钱又还过钱的,所以对融资就比较谨慎。因为我觉得,在某些情况下融资不太划算,做得好,大家一起成长;做得可能不是特别好的时候,你其实需要去兜底。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要明白我不是为了融资而去融资。我要想清楚拿这个钱来干什么,讲清楚了以后我们才会去做下一步。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独立在发展,股东层面没有任何外部投资人。
张鹏:客观地讲,投资人也希望投不缺钱的团队,他们也不愿意在你最缺钱的时候投。在这个点上,创业者还是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需要多少钱,以及这个钱未来怎么去最大化价值。它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我创业融资怎么拿最多的钱」的问题,那样想容易跑偏。
04
别着急降本增效,
先有忠实用户再说
张鹏:今天的 AI 创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时代问题是成本。移动互联网时代,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现在,多一个用户就多一份推理成本,增长反而可能成了负担。我们该怎么理解和应对这种「增长带平成本」的新模式?未来成本曲线会怎么走?
孙素梅:首先是关于大模型的成本。大模型的成本,尤其是推理成本,是在持续下降的。从过去不到两年的数据来看,推理成本下降了超过 90%,这个趋势非常明显。这得益于几个因素。
第一是硬件能效的提升,比如英伟达不断推出新一代 GPU,Google 的 TPU 能效也在不断提升。另外,模型本身也在不断优化,不会只有一个旗舰的昂贵版本,而是会有不同尺寸的模型。技术上还会有很多新特征,比如很长的 context window(上下文窗口)、prompt cache(提示词缓存) 等等,这些技术进步都在推动推理成本不断下降。
另外一点,从我们服务这么多客户的经验来看,开发者一开始就要想清楚盈利模式。对于收费用户和免费用户,可能需要有一个分层的模式。免费用户能接触到的产品功能和访问量可能是不一样的。
同时,产品的功能也需要分层。有的功能用小尺寸的便宜模型就能解决,有的功能非常复杂,需要用尺寸比较大的、相对贵一点的模型才能解决。还有就是模型推出的新技术,比如我们刚说的 prompt cache、long context,大家要跟得上技术迭代,把这些事情想清楚。

还有一个关于成本的观点,现在普遍认为时间重于成本,还没到降本增效的时候。怎么把大模型的实力快速转变成你的产品能力,从而帮你获得第一批用户,快速把你的产品打造成一个有护城河的产品,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也呼吁很多创业公司的老板们要有先锋意识,不要一开始就放重心在成本优化。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创业者上来就是不问成本,先选最好的模型、最强的能力,他一定要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价值。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取第一批非常忠实的用户,然后逐步形成自己的护城河。
当然,企业的盈利模式和互联网时代也很不一样。现在我们看到不同的场景,不管是做 App 还是做可穿戴设备,都是一开始就要想到怎么去盈利。这个盈利模式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创业公司走得更远、更健康。
张鹏:我认同。如果模型本身还在成长,并且从规模优势和整个产业发展来看,成本下降是一个确定的趋势,那你今天提前花时间去降本增效,其实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这个时候应该用最好的人去打最好的仗,拿出最高的壁垒。
有些事,时代会自然带给你,就没必要自己提前去努力了。
段江总,你们实际上也在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看?在这个时代里,这是跟上个时代明显不同的东西,创业者怎么应对和处理好成本问题?
段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是不是用户越多就一定越好?分享一个我们今年的经历。
我们在去年年底,针对图片功能做了一个后来爆火的「吉卜力特效」,就是宫崎骏那个特效,并放在了网上。因为我们做得比较早,所以在 Google 上去搜,我们基本上排在第一、第二位。 最开始没有太多人去搜索,所以量不大。但是从 3 月 26 号开始,搜索量突然急剧增加。从 3 月 26 号到 4 月 3 号,我们经历了一个每天新增 600 万注册用户的过程。
当时整个公司都在加班,干什么呢?处理服务器成本问题。因为用户来了,最开始发现数据飙升,这是个非常高兴的事情,但随之而来的烦恼就是服务器成本也开始飙升。因为我们做的是全球市场,有些国家用户的付费率很低,尽管我们把价格甚至降到了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他还是不付费。
但成本却很高,因为用户来了你必须还是要给他一些免费试用的机会。所以我们那几天就在想方设法地让用户去排队,甚至要把用户进行分层。比如在一些低付费率的国家,可能连基本的试用机会都不能给。
张鹏:付费墙就往前推了。
段江:对的。在那个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并不是用户来了就一定能接得住。因为用户量大了以后,我们最开始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流量,甚至有几天把我们整个网站都搞到卡死。这种情况下,我们一些付费用户和高活跃用户也用不了我们的产品,体验很差。所以当时没办法,只有想办法把用户进行分层。
我觉得这就是 AI 时代和上一轮互联网不一样的地方。互联网时代,用户来得越多越好,来了先让你免费用,等你用到爽了再说怎么变现。但是这一轮 AI 创业,我觉得创业者要从一开始就去想,用户来了以后怎么办?尤其是现在获客成本也很贵,如果我花钱把用户买来了,发现他使用的时候成本又很高,怎么办?一定要提前想好这个事情。
我们最近其实也在做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想通过一些管理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我们提了一个叫「The Cost of AI」的概念。就是在 AI 这个时代,我们该怎样去控制成本?并不是说用户来得越多就越好,我觉得这个是值得探讨的。
张鹏:对,这个回应了我们刚才说的,今天不是一个见到用户就抓的时代。说白了,今天这个时代不是上来先交个朋友,而是看能不能有效解决谁的问题。如果你真的能解决问题,他也愿意掏钱。这个选择非常重要。而上个时代往往是先交朋友,时代确实有了一些变化。
段江:稍微补充一下,刚才也谈到了模型的使用。比如现在一些模型的 API 版本,收费比较高,效果也很好,这种可能就会提供给高价值用户。有些开源的大模型,自己部署的话成本相对低,这种就可以去满足一些低付费用户的服务。我们用这样一些方法来把成本降下来。
张鹏:说白了,还是要带入世界观的思考。什么样的区域市场是匹配你这个阶段交付的价值的?而回收价值这件事,是要在设计产品和增长的时候提前思考的,它不是每一个都一样地撒出去。这对我们创业者的推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5
专注把具体的问题解决好很重要
张鹏:从投资视角来看,除了那些已经很热的赛道,今天有没有一些还没形成共识,但你们已经很感兴趣、正在探索的新方向或者新可能?
王蓓:其实我们做早期投资,得是创业者自己有想法才行。
张鹏:不是你们设计的。
王蓓:对,如果都是我们去想的,那我们就当创业者了。所以我们还是非常尊重创业者自己的想法。
我们也看到一些变化。比如去年的时候,大家直觉地认为大模型会在医疗、法律这些有独特信息的赛道更有机会。因为大家会考虑哪些是模型的「菜」,哪些是独立应用的「菜」。一些普适的、比较容易获得数据的,可能大家会认为是模型公司的机会。而一些有独特数据价值的垂直领域,大家会觉得是创业公司的机会。但现在我们发现情况有所变化。
举个例子,我们投了一家公司叫 Notta,它其实就是一个做 AI 语音转写的工具。这家公司我们投了以后发现表现特别好,为什么呢?因为它在日本这个市场,用户忠诚度就很稳定。另外,它专注服务专业人士,比如医生、律师。他们不是简单地把录音转写出来就完事了,可能还要填病例填表格,有很多专业应用上的细节。
进而我们发现,在一些跟工作流 (workflow) 相关的场景下,如果创业公司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且这个工作流需要多人协作,或者能嵌入到很多环节里,那它的稳定性就会很高。比如说,现在很多模型都可以写 PPT,但实际上你发现,谁都能写但写得好的很少。谁能把这个 PPT 写得精准、好用,且能把你本地的数据、认知和公域的数据结合在一起,最终写出来的不是表面应付,而是真正可以交付、可以用在商务用途上,这个价值就很高了。这就不是简单的范式变化,而是真正在生产力上让大家离不开。从这些特点上观察,我们能够发现不少好的机会。
张鹏:其实在这个事上我们也看到趋势,未必都是那几个规模宏大的赛道。其实把这个世界的分辨率提升是有价值的,在一些局部而具体的问题上做到更好,你会发现用户会对你很忠诚,而且他的 LTV (生命周期总价值) 可能都会上去,因为全天下没有人比你解决他的问题解决得更好,而你又有了 AI 这样无限供给的生产力。所以这可能也创造了更多非共识但又很广泛的机会和可能性。
06
护城河是综合能力,
不是只有产品力
张鹏:每个创业者都会被问到「护城河」是什么,特别是怎么应对大厂。段总,在AI这个新时代,你觉得创业者该如何定义自己的「护城河」?如果不再是靠用户规模赢者通吃,那核心壁垒应该是什么?
段江:护城河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只是要考虑大厂,今年我们已经看到有更多的创业者开始进入 AI 赛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想,在有更多竞争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还是走在前面?

其实我觉得还是一点,就是对一个行业的认知和优化。像我们做图像做了十多年,包括今年其实有很多团队在做 Agent,比如做 PPT、做设计。但我们过去已经做了快 10 年的设计工具。举个例子,我们的设计工具你可以简单想象成一个 Office 的 PPT 功能,它有很多很多细小的功能组成,这是需要花时间去构建的产品。
现在一些 AI 应用能够生成看上去比较漂亮的 PPT 和设计文档,但我经常讲,这好比现在的自动驾驶,还不完美。如果用户还想进行一些修改,怎么办呢?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的优势可能就出现了。因为我们做一个自动生成的、看上去还不错的东西,是 OK 的,但是当用户需要精细化操作的时候,可能就是 AI 的不足之处,却是我们过去积累的优势所在。我们把这个工具做好,让用户能够像手动挡一样去完成事情。这就好像汽车自动挡不行的时候,我还能换回手动功能。这是一种护城河,是从产品层面来讲。
第二个护城河,我觉得可能现在很多护城河是在 AI 技术和产品之外的。你有没有其他的一些能力让你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现在大家把产品都做出来了,怎么去获得用户?这其实是每个人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获取用户现在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于我们来讲,怎么去把 SEO 做得比较好?很多人也经常找过来问。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一个护城河,但这个护城河可能就和 AI 技术、AI 产品没有关系了,这是另外一种能力。
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我觉得护城河是一个综合的能力,我们不能只看一方面,要去想我们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能不能在这些方面去超越竞争对手。
张鹏:这个时代其实对创业者提出了更复杂的要求,当然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
07
AI 创业,选对平台很重要
张鹏:最后一个问题给Google。创业者一方面想借助你们这样的大平台起飞,但另一方面也担心,随着模型能力越来越强,自己的产品会不会被平台覆盖掉。创业者该如何借力巨头,同时又避免被巨浪淹没?
孙素梅:今天的分享其实提到了挺多。我想从几个维度来说。
第一,对于创业者,不管你是做大模型,还是基于大模型去做产品,Google 都提供了一个世界一流的技术平台,并且这个技术平台是非常确信的、技术稳定提升的。对创业者来说,这样的平台可以伴随你一起成长,不用担心这个平台会不会一两年之后就不做了,到时候去转换。
Google 提供的所有能力,不管是 AI infra 、TPU、CPU,还是 Google 自家的模型,比如 Gemini,以及今天介绍的第三方模型和开源的模型,再到这之上的各种工具和智能体,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世界一流的。可能大家听了很多次,我们的模型都已经霸榜好久了。像 Gemini 2.5、Veo 还有 Imagen,出来之后全部都是刷屏。这些顶尖的模型技术能力使得创业公司可以跟大公司、大企业无差别地使用相同的世界顶尖技术能力。
最主要的一点是,创业公司在做技术选型时,选择哪个技术方向很重要,你肯定不想因为选型错误而回头重改。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发现大模型有些能力不能很好的解决你的问题,跟 Google 合作,创业公司可以直接跟我们的产品部门对话,你的反馈会被倾听并在下一次产品迭代改进。这样可以很好地助力你继续往前。
当然,很多创业公司也会问我,用 AI 生成的视频或音乐会不会有版权问题?跟 Google 合作非常可以确信的一点,就是 Google 可以帮你做担保。所有 Google 大模型训练的数据以及模型生成的数据全部都是有版权保护的,不用担心任何法律纠纷。在安全责任这些方面,这都是创业公司不想去操心的事情。
所以,我们想提供给创业公司的价值就是:一家拥有顶尖技术、可以跟产品团队对话、又让你不用操心安全和版权的公司。当然,还有整个生态。创业公司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做好产品,自然想获客,想让用户持续增长,还希望在某一阶段实现变现。Google Play 的全球分发平台、Google 的广告平台,甚至整个 Google 全家桶,都是可以帮你出海、在不同国家获取用户、实现商业扩张和变现的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最后,Google 也是一家非常慷慨的公司,我们的 Startup Program 提供给初创企业的 credit 最高可达 35 万美金,这也是基本上全球最慷慨的一个 offer。总结来说,Google 希望在你的成长旅途中,成为一个非常可信的伙伴、一个生态、一个平台。
张鹏:总体来讲,我觉得这个时代的创业者就是要用最好的引擎,然后走自己的路。你不能走别人的路,但引擎一定要用最好的。
我也补充一点。这个时代的创业者最好的特质:眼里有光,说明他对这个时代兴奋;脚下有风,说明他动作快,与时俱进;心里有谱,就是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并且知道按照什么节奏去做。Case 和 vision 这两个都把握得好。怎么样?这仨词儿形容的创业者,是不是投资人比较认可?
王蓓:那再选一个最好的投资人。
张鹏:对,再选一个最好的投资人坐在旁边。

两份报告,两种 PMF:ChatGPT 跑通了 Copilot,Claude 验证了 Agent
2 亿美元 ARR,AI 语音赛道最会赚钱的公司,ElevenLabs 如何做到快速增长?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