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费级产品的价格,提供对昂贵 AI 模型的无限访问,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了。」

Cursor 的最新计费模式在 9 月 15 日生效,所谓的包月会员权益再度降级。

将团队套餐从按请求次数计价改为按 token 数量计价,个人专业版的「无限量」模式也被取消,转为所谓「有竞争力的价格」。

AI Coding 的无限包月模式,眼瞅着搞不下去了。

也不止是 Cursor,就连模型厂商 Anthropic 也不堪用户的高 token 消耗,取消了 Claude Code 200 刀每月的无限制套餐。

Olesya 的这篇文章中,将这种订阅模式的调整形容为:「先尝点甜头,以后让你吃尽苦头」。

未来的商业模式,极大概率会向「用多少付多少+透明计费」靠拢,而对于开发者来说,选择计费透明、底层价公开的平台,才是理性之选。

原文:https://substack.com/home/post/p-173733067


超 13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邀请从业者、开发人员和创业者,飞书扫码加群: 
图片
进群后,你有机会得到:
  •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AI 模型的固定费用订阅模式,就像是「先尝点甜头,以后让你吃尽苦头」。

如今,Cursor 和 Kiro 的用户们正在亲身体会当初的「苦」。从 2025 年 9 月 15 日开始,Cursor 再次任性地推出了一项对社区用户更不利的政策;而 AWS 的 Kiro 似乎也觉得,是时候该向用户收费了。

发生了什么?

Cursor

  • 将个人专业版用户的「无限量」自动(Auto)模式,调整为所谓的「有竞争力的价格」。

  • 将团队(Teams)套餐从按请求次数计价,改为按可变的 token 数量计价。

Kiro

  • 在四周前已经将请求次数从 3000 次削减到 700 次之后,再次提高了价格。

  • 彻底倒向了所谓的「vibe pricing」。9 月 15 日更新:在最后一刻,Kiro 再次修改了其定价,将 spec 和 vibe 这两种请求类型合并为「点数」(credits)。然而,那个难以预测的复杂性因素依然存在。

下面我们来谈谈为什么模型的定价模式这件事很重要。


01 

所谓的「有竞争力的价格」,

实际上比竞争对手贵得多

Cursor 声称其自动模式将以「有竞争力的 token 费率」计入到用户每月包含的用量中。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你现在和别人一样,也得按 token 付费了。」

我们来看看数据,在 Cursor 这里,「有竞争力」到底意味着什么:

  • 输入 + 缓存写入:每百万 token 收费 1.25 美元

  • 输出:每百万 token 收费 6.00 美元

  • 缓存读取:每百万 token 收费 0.25 美元

与此同时,我们来看看 Grok Code Fast 1 的定价:

  • 输入:每百万 token 收费 0.20 美元(比 Cursor 便宜 6.25 倍)

  • 输出:每百万 token 收费 1.50 美元(比 Cursor 便宜 4 倍)

  • 缓存:每百万 token 收费 0.02 美元(比 Cursor 便宜 12.5 倍)


02 

用户花更多的钱,

获得更差的体验

Cursor 的自动模式会根据模型的可用性和成本效益动态选择 AI 模型,这意味着,系统会给你当下最便宜的模型,而不是你真正想用的那款。这或许能省点费用,但代价是你失去了控制权。

这就像 Netflix 承诺「无限畅享」,却在带宽成本升高时,随时把你的 4K 电影降到 480p 画质一样。这就是 Cursor 的自动模式。

无论从价格还是功能上看,都毫无「竞争力」可言。

Cursor 团队套餐转向可变定价

Cursor 的团队套餐定价也在 9 月 15 日发生了变化:

9 月 15 日之前:

  • 每月 250 次 Sonnet 模型请求

  • 超出部分按每次请求 0.08 美元计费

9 月 15 日之后:

  • 每位用户 20 美元的 Agent 使用额度

  • 可购买额外用量

  • 所有用量均按底层模型的公开 API 价格,加上 Cursor 每百万 token 总量 0.25 美元的加价费来计算(Kilo 对团队用户不收取 token 加价费)

Cursor 对此的解释是:

「使用同一个模型,一个复杂的提示所消耗的 token 数量,可能比一个简单的提示多出一个数量级。」

他们自己也承认:「按请求次数收费的固定成本模式,已经不适应这个新的现实了。」 这恰恰也证明了,为什么 AI 服务的订阅制从一开始就行不通。

Kiro 的「Vibes」定价法

当 Cursor 意识到他们必须收回「无限量」的承诺时,Kiro 也决定要分一杯羹,并推出了自己独特的定价模型。这个由 Amazon 支持的工具决定重新「发明轮子」,推出了一套同样晦涩难懂的方案。以下是他们引入的术语:

  • Spec requests 指的是你在 Kiro 的结构化开发工作流中执行任务。

  • Vibe requests 则涵盖了所有不涉及 spec requests 的 Agent 操作。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只要稍作深究,事情就变得有些蹊跷了。看看他们是怎么解释的:

我们姑且善意地揣测,他们已经尽力想把事情解释清楚了,但这种复杂的结构总让人想起保险合同里的免责条款。为什么不直接按实际用量收费呢?

同样,他们超额用量的定价:spec request 每次 0.20 美元或 vibe request 每次 0.04 美元,听起来可能还算合理,但问题在于,你根本无法预测自己到底需要多少次这两种请求,因为这一切都基于所谓的「平均复杂性」。但这具体又意味着什么呢?

这里的根本问题在于:这种专有的计价单位无法直接换算成 token,导致用户很难跨平台比较成本。这和 Cursor 曾经掉入的订阅陷阱如出一辙,只是换了个包装而已。事实证明,即便有科技巨头撑腰,也并不意味着你比其他人更懂 AI 的经济学。


03 

相似的套路在不断重演

我们之前已经见过太多次这样的剧情了:

  • 设下诱饵:「每月只需 20 美元,无限使用 AI 编程!」

  • 用户入局:开发者们纷纷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工作流中。

  • 现实拷问:重度用户每天消耗价值超过 1000 美元的计算资源。

  • 开始收割:推出所谓的「速率限制」、「用量池」或「有竞争力的价格」。

  • 用户反弹:「为什么我作为一个付费用户,没有收到任何来自 Cursor 的邮件,来清晰地解释这些即将到来的变更?」

  • 匆忙道歉:「我们这次的定价方案调整确实处理得不好。」

三个月前,我们就预见到了这一切。然后,我们目睹了 Cursor 在 6 月至 7 月间的定价风波。再之后,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 也重蹈了覆辙。

Anthropic 最终也意识到,以固定费用提供自家模型无限量、无限制的访问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连模型的创造者和运营者都无法兑现这样的承诺,那些仅仅是对其 API 进行包装的公司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答案很简单:他们做不到。我们不明白为什么 Kiro 还要尝试类似的剧本。

我们并不是在做什么预言,只是算了笔简单的账。而开发者们,也同样在计算这笔账。

2025 年 9 月 15 日,成为了 AI 编程订阅制游戏中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Cursor 的用户们正在领悟我们几个月来一直在强调的道理:以消费级产品的价格,提供对昂贵 AI 模型的无限访问,这种模式根本无法持续。

未来不属于那些暗藏限制、随时变卦的订阅服务,也不属于那些基于所谓「感觉」的专有计价单位。

未来属于透明、按量计费的定价模式,它既尊重 AI 的经济规律,也尊重开发者的判断力。

图片
更多阅读

两份报告,两种 PMF:ChatGPT 跑通了 Copilot,Claude 验证了 Agent

2 亿美元 ARR,AI 语音赛道最会赚钱的公司,ElevenLabs 如何做到快速增长?

数据、IP、境外实体,到底先抓谁?一文讲清 AI 出海合规全流程

Granola 为什么能赢:会议笔记,把产品做简单很重要

没有法律背景、聊了100位律师后开始创业,他搞出了一家7亿美元估值的AI公司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