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天前的开发者大会上,OpenAI 发布了一套面向开发者和企业的完整工具集 AgentKit。其中,可视化画布 Agent Builder 用于创建、管理和版本化多智能体工作流,通过拖拽节点的方式即可编辑工作流。

LangChain 的创始人 Harrison Chase 最近又写了一篇博客文章,聊了聊他对于 AgentKit 的看法。Harrison 锐评,市场上不需要 AgentKit 这种「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

Workflow 和 Agent 的本质区别在于可预测性和自主性。Workflow 流程是固定的,有很多分支、并行的复杂逻辑,在可视化界面上就是各种节点和连接线;Agent 的逻辑被简化并抽象成自然语言,然后由 LLM 自己决定循环调用哪些工具来完成目标。

AgentKit 和市面上大多数类似工具,本质上都是在构建 Workflow,但不是真正的 Agent。

Harrison 认为,「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正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受到来自高、低两个方向的挤压:简单的任务用无代码 Agent 更方便,复杂的任务则必须用代码才能实现稳定可靠。

以下为文章原文内容,Founder Park 进行了编译微调。

原文链接:https://blog.langchain.com/not-another-workflow-builder/


超 15000 人的「AI 产品市集」社群!不错过每一款有价值的 AI 应用。

邀请从业者、开发人员和创业者,飞书扫码加群: 
进群后,你有机会得到:
  • 最新、最值得关注的 AI 新品资讯; 

  • 不定期赠送热门新品的邀请码、会员码;

  • 最精准的AI产品曝光渠道


从 LangChain 项目启动第一天起,「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就是最常收到的需求之一。但我们始终没有推进这项开发,而是选择让其他团队(如 LangFlow、Flowise、n8n)在我们的技术上进行构建。

昨天 OpenAI 在开发者大会(Dev Day)上推出了一款工作流构建器。借这个机会,我想聊聊我们为什么至今没有构建一个这样的工具,以及我们更关注、但不同的发展方向。


01 

低代码 Workflow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首先,有必要明确这类无代码工作流构建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它们的主要目标是让非技术用户也能搭建 Agent,背后有两大核心原因:

  • 许多公司在工程人才方面资源有限,难以支撑全团队的技术需求;

  • 非技术用户最清楚需要搭建什么样的 Agent ,以及这些 Agent 应该实现哪些功能。

我们偶尔也会看到其他需求场景,比如技术用户用它快速搭建 Agent 原型,之后再把它转化为代码。但在本文中,我们假设核心需求是:让组织内的所有人都能独立搭建应用和组件,不需要依赖工程团队支持。


02 

工作流与 Agent 的本质区别

我在前面特意使用了「工作流」和「 Agent 」两个术语。我们之前曾在一篇博文中讨论过二者的关系(有趣的是,那篇文章是为支持「工作流」而写,回应的正是 OpenAI 一篇反对「工作流」的文章。)

Founder Park 此前文章:

《Agents 和 Workflows 孰好孰坏,LangChain 创始人和 OpenAI 杠上了》

对「 Agent 」的定义,目前开发者社区已基本达成共识:

LLM Agent 通过循环调用工具来实现目标。

工作流以牺牲「自主性」为代价,换取更高的「可预测性」;而 Agent 则以牺牲「可预测性」为代价,换取更高的「自主性」。值得注意的是,搭建 Agent 系统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稳定可靠的良好结果,但只靠「可预测性」或「自主性」都无法保证这一点。

工作流程通常很复杂,包含分支逻辑、并行节点和多条不同路径。这种复杂性会体现在工作流的「图谱」中,并通过某种领域特定语言(DSL)来呈现。

Agent 也可能包含复杂逻辑,但不同的是,这些逻辑都被抽象成自然语言,嵌入到 Prompt 中。因此, Agent 的整体结构很简单(只用「Prompt+工具」构成),尽管其中的「 Prompt 」本身有时也会相当复杂。

OpenAI 的 AgentKit,以及 n8n、Flowise、LangFlow 等工具,本质上都是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而不是 Agent 构建器


03 

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存在哪些问题?

结合以上背景,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存在以下核心问题:

  • 不是「门槛:尽管目标用户是大众,但普通非技术用户使用起来仍然不轻松;

  • 复杂任务难以管理:一旦任务复杂度超过某个阈值,且这个阈值很容易达到,界面上就会堆满节点和连接线,变得杂乱难管。


04 

不同复杂度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核心目标是搭建「稳定可靠的 LLM 驱动系统」(无论是工作流还是 Agent )。人们用这类系统解决的问题复杂度各异,从低到高不等,因此最佳解决方案也需要根据复杂度的不同来区分。

高复杂度场景:代码化工作流

对于高复杂度问题,我们发现要实现足够高的可靠性,系统不能是纯粹的 Agent ,而是需要融合工作流的部分特性。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复杂的工作流支持,这个时候如果需要大量分支、并行处理和模块化设计,「代码」就是最佳选择(我们的 LangGraph 就是为了这个设计的)。

传统上,这类问题非技术人员无法解决。但随着代码生成成本逐渐降低,我们预计更多的构建者将发现自己能够构建这些解决方案。

低复杂度场景:无代码 Agent

对于低复杂度场景,我认为「简单 Agent 」( Prompt +工具)的可靠性已足够解决问题。而且,用无代码方式搭建这类 Agent ,会比用无代码方式搭建工作流更简单。

随着 LLM 不断迭代,这类 Agent 能够解决的问题复杂度上限,也会持续提升。


05 

无代码工作流构建器面临的困

无代码工作流构建器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受到来自低复杂度高复杂度两个方向的挤压。

用无代码方式搭建 Agent( Prompt +工具),必然比搭建工作流更简单。而且随着模型、Agent 框架,以及「 Agent 创建、修改、训练界面」的持续优化,这些 Agent 能够稳定解决的任务会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当复杂度达到一定程度,可视化工作流构建器就会失控,这时候唯一的替代方案就是「代码」。编写代码在历史上一直局限于少数人,入门门槛相当高;但随着代码生成模型的优化和成本降低,选择用代码解决问题的门槛会越来越低。


06 

未来的方向是什么?

需要明确的是:已经有不少公司在「 LLM 驱动工作流构建器」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比如 n8n、Flowise、LangFlow、Gumloop 等等。其中很多团队已找到 PMF,它们解决了当下的实际问题,也能让非技术用户创造出优秀的成果。

但我认为,世界上不需要再多一个工作流构建器了。相反,接下来更值得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如何让用户更轻松地用无代码方式搭建「稳定可靠的 Agent 」。注意,是「 Agent 」,而不是「低代码工作流」;

  • 如何优化代码生成模型,让它更擅长编写「 LLM 驱动的工作流/ Agent 」相关代码。

图片
更多阅读

硅谷一线创业者内部研讨:为什么只有 5%的 AI Agent 落地成功,他们做对了什么?

AI 创业最大的问题,不是 FOMO,而是没想清楚

谁在赚钱,谁爱花钱,谁是草台班子,2025 年度最全面的 AI 报告

为什么 OpenAI 们都要搞 AI 基建?Groq 创始人把背后的逻辑讲透了


转载原创文章请添加微信:founderparker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