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琦,现任阿德莱德大学高级讲师,ARC DECRA Fellow,2019年获得澳大利亚科学院罗素奖,担任 ICCV 2021 Area Chair。2015年于英国巴斯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在CVPR、ICCV、ECCV、TPAMI 等顶会与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在不到100字的自我介绍中,吴琦对自己的科研经历作了简单总结。 
阿德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是全球顶尖的计算机视觉研究机构,近10年在计算机视觉三大顶会(ECCV、ICCV、CVPR)的论文发表成果十分突出 (CSRanking上计算机视觉排名全球第3)。在澳大利亚,高级讲师的级别相当于长聘副教授;而 ARC DECRA Fellow 全称“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DECRA Fellow”,相当于“澳大利亚优青”。
事实上,在“名校加持”、“大师背书” 被默认为是科研者“标签”的人工智能领域,吴琦是一个少数:双非本科,一路读硕、读博,直到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才开始接触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起点低,入行晚,博士导师也不是知名的CV大神。
尽管如此,2018年结束阿德莱德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时,吴琦成功凭借自己在Vision-Langugae(视觉-语言,简称“VL”)上的领先成就,顺利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并当选澳洲优青,得到为期3年的科研启动基金,同时获得了澳大利亚科学院罗素奖,定义了属于自己的“标签”。 
在大多数中国人衡量高校学子个人潜力时,“985”、“211”是两个常见的数字:本科就读于985、211高校的学子会被寄予大展身手的宏图期望,而与985、211不沾边的普通中国学子往往会被一拨归类为职业与科研角逐场的边缘垫底者,更何况是在顶尖高校王牌专业学生集中的人工智能领域。
那么,双非学子就注定无缘于前沿研究吗?起点低就不能在科研领域打出一方天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吴琦看来,无论“出身”高低,科研面前人人平等。撇去外界的偏见,能够战胜结构性处境局限的主要手段,还是在于自己的坚持与努力。
正如吴琦所说,“所有的坚持都会在某一时刻给你回报。”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