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源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张钹(bo2)院士在人民网开讲中国人工智能四十年。

18岁以数理化满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23岁毕业后留校,在自动控制系教书。45岁清华自动控制系分为计算机系和自动化系,他转型研究人工智能,15年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11月18日,他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是继陆汝钤院士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上世纪80年代张钹在美国UIUC交流学习时已经45岁。 “你是中国来的?知道什么是人工智能吗?” 美国同事和学生的发问,张钹依然记忆犹新。彼时,中国的人工智能一穷二白。

但是一年后,一直从事工科研究从没写过论文的张钹,与安徽大学研究数学的弟弟张铃合作,将数学引进人工智能,用拓扑来研究机器人路径规划,在顶尖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on PAMI上发表了中国人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那时张钹所在的UIUC钱天闻研究组也没有在PAMI上发过论文。

张钹回忆,1978-1995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习和准备的阶段,从内行变成外行。1985年,他与同事一起在清华建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因为准备充分,1986年张老师成为863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组专家。1990年成立了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两方面条件在1990年代末人工智能低潮的时候给了团队坚持继续研究提供了关键支持。

1995年开始第二阶段,跟踪和追赶。研究重心转为第二代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处理和神经网络。重点是培养年轻人。

2015年开始第三阶段,针对深度学习、数据驱动方法的局限性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与国际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今天,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世界人工智能无可争议的学术重镇。他依旧活跃在人工智能的最前线——担任清华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