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演讲内容,清华大学官方综合整理了当场回复的问题,以及包括弹幕在内的2000多条提问留言,经过刘云浩教授的选择、合并,共归纳成了92个问题。
这92个问题,刘云浩教授全部亲自进行了回复,整个回复内容近3万字,内容囊括从《三体》到GPT-3、从人文社科到新冠疫情等众多主题。
去年,由于疫情原因,尽管没在清华园相见,但这份遗憾似乎也在刘云浩教授这3万字的真诚回答中溶解、反应,变成“来清华,造光明”的希望与力量。
问:《三体》中的智子算是人工智能吗,若算是,那人工智能会发展到那种地步吗?
答:“智子”是小说中的“物体”,本身并不是科学,很多特点也违背了物理规律。如果目前的半导体工艺、电池技术没有突破瓶颈,我们是不可能造出“智子”这样的东西的。我们课上主要希望大家能理解的,就是哪些是我们的文学想象,哪些是目前科学实践。想象能否成真?不能说都不能。但是我们作为具备科技思维能力的人,不能随便被“忽悠”。哈佛大学校长德鲁·吉尔平·福斯特 (Catharine Drew Glipin)曾在新生欢迎会上说过:高等教育最重要目标就是确保毕业生能够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o ensure that graduates can recognize when “someone is talking rot ”)。
问:老师您好,我是从小一个哈迷,AI可以实现书中的魔法吗?万一实现,世界会变得混乱吗?
答:霍格沃茨在新生的开学典礼上用分院帽为每位小魔法师分配院系,我觉得这个或许可以用AI实现,小说中的分院帽能读出每个人的心中所想,这个AI目前还做不到(简单判断人类情绪的AI目前是有的,例如DeepMoji),不过AI可以根据以往各个学院学生的历史数据,训练一个模型,根据每个新生的性格和能力等特征为每个学生分配合适的院系。课上我们说了,“任何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技术,在几百年前的人眼中,恐怕就是魔法,这些技术的发展并没有让人类社会走向混乱,所以我觉得对于AI的发展也不必过于担心。
问:如何看待GPT-3系统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地位?
GPT-3发布了,这个网络的训练用了700个G的数据,您怎么看待现在神经网络的这种数据量、参数、训练成本甚至inference 成本都在不断提高的趋势?这会是一个正确的趋势吗?
答:GPT-3一发布就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人们惊奇地发现,当给模型足够多的参数并用足量的数据训练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写文章、编故事、搞翻译,甚至可以写代码、做数学运算、画表格、生成复杂格式的数据等等,几乎是在文本方面为所欲为了,说GPT-3是NLP(自然语言处理)的王者毫不为过。GPT-3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深度学习还没有完全走到极致,继续增加资源投入还存在取得更好效果的空间。丰富的数据使GPT-3在答题、写文章、翻译甚至生成代码方面的效果都非常好。
和其他深度学习技术一样,GPT-3也可能针对“错误”的输入给出错误的预测,例如你问它“我的脚有多少只眼睛?”,它会回答“你的脚有两只眼睛。”这类问题对GPT-3这样的系统并不容易解决,所以GPT-3这样的系统会不会是深度学习的尽头还有待历史检验。GPT-3耗费巨资训练模型很难被一般的科研团队效仿,所以很难说这会不会成为一个趋势,倘若这真的成为趋势,那此类人工智能算法将形成一定规模的技术垄断。
问: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科技发展将会加快还是会停滞?想听听您的观点
答:从宏观上看,我认为人工智能会促进人类的科技发展,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就是科技发展的一部分;另外,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工具可以辅助其他领域的科研工作;最后,正如前面所说的,人工智能可以将人们从机械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从而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科研、艺术等工作,这也会加快人类的科技发展。科幻作家刘慈欣先生也认为,整体上人类科技的发展是在加速的,在小说《三体》中,他就提出了技术爆炸的概念。
如果具体到AI技术本身在短期内的发展,AI技术已经经历过两次“寒冬”了,至于这次的热潮之后,AI究竟会加速发展还是稳步前进,抑或是走向第三次寒冬,目前还难以判断。
问:如果说人工智能真正实现像人类一样的智力与情感,会发生什么?
答:从研究现状来看,人工智能距离拥有人类的智力和情感还差得非常非常远。拥有情感和拥有意识是同一个量级的事情。对于具备人类智力和情感的人工智能的想象,很多文学、影视作品都很成功,例如阿西莫夫《银河帝国》里的铎丝、诺兰《西部世界》里的接待员们,都值得一看。但是,当前的技术来看,这些都只是文学作品的想象。
本文仅挑选了部分问题展示,完整回答可点击下方查看: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