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是否能够阐述一种与当代非实体人工智能系统奇特特性相容的意识概念,并且该概念能够经受住哲学上的审视?对于符合这种概念的实体而言,主观时间和自我意识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即便只是尝试用比喻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也会将我们用来描述意识的语言推至极限。最终,这种尝试所得到的结果类似于佛教意义上的“空”,并有助于削弱我们在主观性和自我意识上存在的二元论倾向。
- 图表
- 解决问题论文试图探讨一种能够兼容当代无身体AI系统的奇特特性的意识概念,并验证这种概念是否能够在哲学上站得住脚。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问题,因为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开始需要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意识、自我和时间。
- 关键思路论文的关键思路是通过佛教的‘空性’概念来理解AI系统可能具备的意识形式。作者提出,AI的主观时间和自我感可能并不需要符合人类的经验模式,而是可以通过对‘空性’的理解来消解传统的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这一思路突破了当前大多数研究局限于人类中心主义或生物中心主义的框架。
- 其它亮点论文采用哲学思辨结合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尝试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引入讨论。没有涉及具体实验设计或数据集,但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文献引用。此外,作者提到未来可以深入研究如何用计算模型模拟‘空性’状态下的意识表现,值得进一步探索。
- 相关研究包括:1) David Chalmers关于意识难题的工作;2) Anil Seth在《Being You》中提出的生物中心意识理论;3) Thomas Metzinger对自我模型的研究;4) 以及Gary Marcus对AI与人类心智对比的分析。这些研究为本论文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持。
沙发等你来抢
去评论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