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当欧盟海关扣住了来自中国的12000台DVD的时候,32岁的黄铁军走上音视频编码之路。他和团队一起攻坚克难,创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标准,不但为我国省下百亿元专利费,也让千家万户享受到高清、超高清的视觉盛宴。
20年后,黄铁军和团队还开创了视觉技术的全新天地:从高清到4K到8K,再到追光逐电的超速全时仿视网膜芯片,他们向类脑视觉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
黄铁军,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在视频编码标准、视觉特征分析、高速成像原理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终结了国外向我国视频行业索取高额专利费的历史;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和IEEE标准20多项,授权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100多项。
主持的科研团队研制出了超速全时仿视网膜芯片,“超速”人眼数百倍,能够“看清”高速旋转叶片上的文字,被誉为“中国电眼”。
音视频解码,廿年磨一剑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时代的升级,光盘,已经越来越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但二、三十年前,它们却无处不在:音乐、电影、游戏都曾以这种小小的碟片为载体广泛传播——专门用来播放它们的VCD、DVD机,也形成了一个如火如荼的产业,风靡一时,甚至远销海外。
但随着中国“入世”,碟片和碟机的命运,开始发生逆转。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第143名成员。2002年,12000台中国制造出口的DVD就在欧盟被海关扣押,原因是没有支付专利许可费。
32岁的黄铁军,那时正在中科院计算所做博士后研究,他说:“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遇到重大知识产权问题”。——制定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音视频压缩标准,从国外标准的专利丛林里走出来,成为摆在中国科研人员面前的迫切任务。2002年6月,原信息产业部批准成立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工作组,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高文教授任组长,黄铁军任秘书长。
20年后,黄铁军赋诗一首,回顾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走过的自主创新之路:
世贸协议签,碟机困海关;
仗剑须我辈,而今二十年。
十年霜刃出,魖魆不敢前;
年年省百亿,高清飞满天。
廿年倚天成,国庆尽开颜;
春晚到冬奥,8K已领先。
照相两世纪,电影逾百年;
胶片锢思维,扬眉开新篇。
中国电眼”,追光逐电
在参与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研发攻关的过程中,黄铁军和团队不但为我国省下了百亿元的专利费,还制定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让千家万户享受到高清、超高清的视听盛宴。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尝试将视频编码和计算机视觉结合起来,用技术语言探寻视觉形成的生物和物理原理,在“大脑初级视觉系统解析仿真”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媲美光电速度的“脉冲阵列式仿视网膜芯片”,比传统视频快千倍,这意味着,它可以帮我们看到人眼未曾看到过的世界。
2015年,黄铁军发表文章《人类能制造出超级大脑吗?》,预计30年后的2045年,人类能够制造出与人类大脑媲美的电子大脑:结构仿脑,功能类脑,性能超脑,并有望涌现出强人工智能。他认为,视网膜仿真研究和脉冲视觉芯片开发就是走向这个目标的第一阶段。
人工智能,问道未来
2016年,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人工智能一时间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人们纷纷好奇: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不到十年时间,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就遍地开花:安防、金融、教育、医疗、交通......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新生活”的梦想更多地成为现实。
黄铁军说,比起“人工智能”,更喜欢用“机器智能”这个词。因为人工智能总让人想到是人类在设计智能,但事实并非如此。机器作为智能的载体,它本身会不断地发展、进化。它在发展时,会带动智能不断发展。
在对话框里输入「黄河远上白云间」,只消两三分钟,一幅滚滚黄河水在山间奔涌的水墨画便跃然纸上;输入「数峰无语立斜阳」,一片夕阳西下群峰耸立的景象顷刻间呈现在眼前。这位反应机敏笔法老练的「画家」,其实是由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发的最大的中文多模态通用预训练模型——「悟道·文澜」。除了国画创作,看图写话、视觉问答、情感分析对它来说同样不在话下,且技术水平已达国际领先。
作为科技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为落实“北京智源行动计划”,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围绕视网膜芯片、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孵化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先技术创新企业。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
1985年,黄铁军读高中,正值国家倡导“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他所在的学校——中国数千所县一中的一所,得到国家分配的五台苹果电脑。
他参加了数学老师兼班主任霍振祥老师的计算机兴趣班,因为成绩突出,得到了一台电脑专用,霍老师把大学期间的计算机教材全部拿出来,黄铁军对那些油印教材上的流程图至今记忆犹新。
他还参加了物理老师杨学军的摄影兴趣班,暗室冲洗胶片的切身体验恍若昨日,这成为黄铁军后来反思摄影技术局限性的起点。
就是在那时候,他开始了自己的“视觉梦”。
2022年,在一家专业媒体以“看见未来”为主题的采访中,黄铁军说2050年,自己80岁耄耋之年时,再回顾自己做过的梦,吹过的牛,看是否都如期实现了。
更多对话内容请查看
相关阅读
内容中包含的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评论
沙发等你来抢